说句难听的,港娱这一代最出息的女儿叫梅艳芳,最“坚挺”的妈叫覃美金。
一个拼命唱跳撑起港乐黄金时代,四十出头撒手人寰;另一个四个孩子死仨,101岁了还活得比谁都精,还在赌场和法庭两头跑。
你说这是命硬,还是心狠?
反正她活成了一种传奇,讽刺意味拉满那种。
她不是来养老的,是来找回场子的
别人百岁老人在晒太阳看鸟喂猫,她不一样,天天想着怎么把死去女儿的遗产整到自己兜里。
你别说她不知道梅艳芳的遗嘱写得多清楚——每月七万港币养老金,配司机、住豪宅、佣人伺候着,基本就是“老年皇家待遇”。
可她嫌少。
不是说话难听啊,一个人要是天天往赌场跑,七万哪够她“烧”?她干脆想一把梭哈——申请法院提前支取15年的养老金,加起来小几千万。
法院一看这操作直接摇头:这不是养老,是想给赌桌补弹药。
失败?不怕,她继续想办法。一会儿说要给孙辈发红包,一会儿说房子漏水要修,一张嘴就是25万港币。
钱批下来了,她去哪儿了?
有人拍到她在赌场门口溜达。
梅艳芳走得体面,她妈活得不体面
梅艳芳那年走,整个香港为她停摆。警察封路,万人送别,灵堂香火不断,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偶像。
可最搞笑的是,那个站在灵堂最前头的母亲,没哭几天,转头就告起了自己女儿。
说遗嘱有问题,说女儿肯定不是这么想的,说那笔巨额遗产理应全归自己。
你要说这是悲伤过度导致精神混乱也罢,可她后来的操作实在让人没法洗:一个个把梅艳芳生前的朋友、医生、遗嘱执行人统统拉出来告了一圈。
你能想象吗?一个老太太,拉着一堆诉状,101岁了还坐在法院里一脸认真地开庭——不是为了名,不是为了清白,是为了那几个零。
真要说“为母则刚”,她是刚到了赌场里去了。
赌瘾和亲情,从不在一个桌上谈
很多人替她洗,说老太太太可怜,老年孤苦,活那么久身边人都走光了,靠打官司维持点存在感。
但真相更冷。
有港媒爆过,覃美金是个老赌徒,年轻时就有手气,现在年纪大了赌性反而越浓,输红了眼,七万块不够“续命”。
她唯一还在世的儿子,起初还和她站一块,鼓动她去推翻女儿遗嘱。他心思简单:只要遗产一改,钱就能进他兜儿。
母子俩一个要赌一个要分,两人像合伙人。
可人心最不牢靠。
后来电影《梅艳芳》上映,她儿子跳出来嚷着告片方,说侮辱家人形象。
这回老太太不干了,直接登报跟儿子断绝母子关系,连发三条公告。
要说这个女人吧,你说她冷,她确实能和亲儿子翻脸;你说她有情,她前二十年一直在告自己闺女。
真是左右互搏,狠得一身刺,软不到哪儿去。
活得久,不代表活得对
港媒一度吹她长寿秘笈,说她心态好,吃得清淡,作息规律。可你要真信这个,你就被人骗傻了。
她活到101,靠的不是养生,是“放下感情,拿起算盘”。
你以为她在养老?不,她在做最后一笔“人生财务规划”。算着遗嘱怎么翻,算盘拨得比银行还快。
看准哪个律师好搞定,谁会帮她争这笔遗产。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是想今天法院批不批自己加钱。
人不是不能老,老就老点儿。但老得失了分寸、忘了情义,那就是“活成了个冷笑话”。
有人说,这老太太活得潇洒,自由,有钱有人伺候。
也有人说,她是“活该”:一生最值得骄傲的女儿先走了,剩下自己窝在养老院数钞票,看不见孙子,也听不见掌声。
说到底,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多拿点钱,还是为了临走前心里不留一丝恶念?
她现在101岁,还活着,还在“奔波”,可没人再愿意叫她“梅艳芳的妈妈”,都叫她覃美金。
名字是她的,可荣耀是她女儿的。
这笔账,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