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于1940年降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初名李保常。那时,生活艰难。他的父亲在一次建筑事故中丧生,家中失去了支柱,母亲为了生存,不得不将他卖掉。
在几经辗转后,他最终来到了北京南城金鱼池胡同的郭家,成为了郭榕的养子。郭榕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女人,她出身低微,年轻时曾是同仁堂创始人乐家的抱狗丫头。后来,她嫁给了乐镜宇,成家立业,肩负起了支撑家庭的重任。
乐镜宇是个豪爽且仗义的药商,家庭的大宅院成了郭宝昌儿时的生活舞台。尽管郭宝昌从小就住进了这座大宅,但他始终感到自己是外人,身份上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郭榕对他百般关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给予了他最好的安排,甚至亲自教他如何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家族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郭榕为了让郭宝昌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家,甚至鼓励他抽烟喝酒,模仿成年男子的气概,目的是希望他能够在这个家族中站稳脚跟。她虽无微不至地关怀,却也有自己的原则,她最怕家族的丑闻被外人知晓,特别是那些不宜曝光的内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宝昌顺利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并于1965年从导演系毕业。那时,他便决定要将自己亲眼所见、耳闻的家族故事搬上荧幕。16岁时,他便开始尝试创作以家族为题材的小说,尽管由于当时条件艰苦,作品未能留下。几十年后,他一边从事电影拍摄,一边不断打磨这些故事。最终,在1995年,他决定将这段家族历史以电视剧的形式呈现,便有了《大宅门》的剧本。
郭宝昌在闭门谢客、独自创作剧本的四个月里,常因情感激动而泪流满面。每当想到养母郭榕的养育之恩,想到家族中的恩怨情仇,他便不禁动情。剧中的百草厅,便是以同仁堂为蓝本;主角白景琦的性格,亦是来源于乐镜宇。故事跨越清末到民国,围绕家族中的明争暗斗与人情冷暖,展现了一个个真实复杂的家庭故事。
然而,剧本写完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拍摄过程更加艰难。那时的影视行业并不景气,郭宝昌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经历了无数的困难。资金到手后,投资方却又撤资。为了完成拍摄,郭宝昌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中,头发也因熬夜与焦虑变白。最终,在央视的帮助下,剧集终于顺利完成。
2001年,《大宅门》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迅速走红,收视率一度突破17.74%,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观众纷纷赞叹剧中人物刻画真实,情节引人入胜。然而,郭宝昌的内心却是五味杂陈的。因为这部剧所讲述的一切,几乎都是真实的故事,揭开了家族中那些不堪的秘密和阴暗的一面。郭宝昌深知,如果养母郭榕还在世,她必定无法接受这部剧的播出。她一生最怕家族的丑闻被外界知晓,但郭宝昌却把这些事公之于众,心中不免有愧。
他回忆道,剧集开头那位跪在大宅门前的人,其实就是他自己,他在向养母和家族忏悔。剧中李香秀的形象,正是郭榕的原型,她比剧中人物更加复杂。郭榕出身贫寒,年轻时为人做事,后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成为乐家的重要人物。她对郭宝昌如亲生父母般关爱,但她也有自己的底线,特别是不愿将家族的秘密公之于众。
1978年,郭榕去世,临终时留下一句“无牵挂”。这简短的三个字,深深打在郭宝昌心上,成为他一生的痛。他始终感到未能向养母解释清楚,为什么自己要拍这部电视剧。回想起来,他常自责:“我后悔了,为什么没能好好和她沟通。”
虽然观众喜爱剧中人物如白景琦的豪爽、七爷的义气,但这些人物背后,都有着郭宝昌自己亲身经历的家族往事。他通过《大宅门》将这些故事公之于众,但也因此让养母的嘱托被抛之脑后。
剧集播出后,郭宝昌并未止步。他将《大宅门》改编成了话剧和京剧,期望将这个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他表示,创作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铭记那个时代,也是一种让自己忏悔、释放内心压力的方式。
此外,他还出版了两本散文集,《都是大角色》和《都是大角色: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以京腔京韵的风格,讲述人物与戏曲的故事,继续延续《大宅门》所代表的精神。
2023年,郭宝昌终于完成了小说版《大宅门》,实现了自己“一著一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