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烂尾”,尽管导演表面上谦虚回应,但却带有“甩锅”的意味,而蒋欣在刚刚荣获白玉兰奖后,接连翻车,让不少观众感到失望。
如今,几乎每个大平台都有新剧上线,但无论是热度还是口碑,差异都很大。很多网剧依赖粉丝效应,剧本质量和演员表演水平常常被粉丝的盲目追捧掩盖,观众群体也以粉丝为主,路人评价寥寥。而一些所谓的“正剧”虽然热度较低,却拥有更为广泛的观众基础,虽然讨论的声音较大,但这些作品必须要承担更多的压力与质疑,无法避开大众的审视。
例如,正在播出的《以法之名》就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剧中结合了接地气且现实的故事背景、紧张刺激的剧情,还有阵容强大的演员,可以说是具备了爆款的潜力。但从观众的反馈来看,这部剧虽然有较高的热度,却难以称得上是爆款,距离经典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热度虽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有可能被观众遗忘,暴露出不少问题,既引起关注,又招致了大量质疑与吐槽。
初期的质疑声音尚不强烈,但最终的结局让大多数观众感到难以接受。剧集一方面试图通过情感渲染去拉动观众的情绪,但另一方面,却对关键剧情和角色命运的交代越来越薄弱,最后竟然让许多角色的结局草草收场,甚至用“死亡”来草率收尾。观众难掩失望,纷纷表达了不满,表示对于这样的结局非常不满足。
事实上,电视剧烂尾现象在业内并不罕见。有些剧集为了迎合观众的期待,强行给出“圆满结局”,让故事和角色的设定显得过于生硬,不真实。而有些剧集则直接戛然而止,未能给出一个清晰且完整的解释,令许多观众感到心有不甘。这种情况确实困扰了不少编剧和导演,如何写好结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令人满意的收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外界的质疑,导演也做出了回应。作为一部剧的“灵魂人物”,导演的责任毋庸置疑,剧集的质量和口碑也需要他来担负。导演的回应虽然在态度上显得诚恳,表示对于观众的赞誉与批评都在总结反思,但这番话似乎也暗含了“甩锅”的成分。例如,关于开篇入戏慢,编剧似乎应负主要责任;关于剧集注水、时长拖沓,导演可能并不完全掌控,背后可能是资金方的要求;至于演员的选择,导演虽然自我批评,却难掩其中的复杂因素,或许是因为某些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不够,或是演技未能达到预期。
导演的回应也未敢开启评论区,显然是担心网友的激烈反应过于猛烈,无法承受。
从客观角度来看,《以法之名》确实有一份强大的演员阵容。这些演员的表演不仅凭借个人实力吸引了大量观众,更通过扎实的演技为剧集增色不少。特别是配角们的表现,都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称得上是这部剧的亮点。然而,主角张译和蒋欣的表演,却成了该剧的争议焦点。
张译的表现没有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稳定中规中矩。唯一的不足,可能是他出演的角色过于相似,让人感到审美疲劳。但蒋欣,这位刚刚获得白玉兰奖的演员,面对《以法之名》中的女主角角色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相比她在《甄嬛传》、《欢乐颂》和《小巷人家》中饰演的配角,她在本剧中的表现似乎不如预期。
这并不是说蒋欣的演技有问题,而是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某些角色的职业性和个性特征可能不适合她。她本身擅长塑造生活化、接地气的角色,例如华妃、樊胜美、宋莹等,但对于《以法之名》中这样一位复杂的检察官角色,她的个性契合度显然不足,可能在演绎过程中显得过于用力,无法真正融入角色,因而被不少观众吐槽为“演技不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