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版的《红楼梦》,其选角过程宛如中国电视剧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传奇之星,众多演员凭借此剧如璀璨新星般迅速走红,成为观众心中永恒且难以磨灭的经典荧幕形象。
然而,有一位女演员却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做出了与众人截然不同的抉择。
她,便是乐韵。
这原本是一个注定要在荧幕上绽放无限光芒的名字,最终却以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黯然落幕。
乐韵出生于1967年,自小就出落得如花似玉,宛如一颗未经雕琢的璞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17岁时,她已然出落得明艳照人,美得令人心醉。
1984年,《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演员海选活动。乐韵凭借那出众的容貌,瞬间吸引了导演王扶林的目光,被一眼相中,成为饰演“王熙凤”这一角色的头号热门人选。
彼时的乐韵,青春正盛,容貌靓丽,眉眼之间自然流露出一股凌厉之气,与书中“粉面含春威不露”所描绘的王熙凤形象高度吻合,仿佛就是从书中走出来的凤姐一般。
然而,就在剧组对她寄予了极高的期望,满心期待她能出色演绎这一经典角色时,乐韵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大感意外的决定——
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红楼梦》剧组的邀约。
可以说,倘若她没有辞演,那么后来饰演王熙凤一角大放异彩的邓婕,或许就只能饰演平儿了。
在她第一次辞演王熙凤这一角色之后,王导仍觉得如此美人若就此离开剧组实在太过可惜,于是特意为她保留了尤三姐这一角色。
但可惜的是,乐韵心意已决,转身便投身到了香港影坛的怀抱之中。
而她做出这一重大决定的背后,离不开一个男人的影响——香港影星罗烈。
罗烈比乐韵年长29岁,是邵氏电影公司当红的武打明星。两人在内地相识,罗烈对年轻貌美的乐韵展开了热烈而执着的追求,并信誓旦旦地承诺会带她前往香港发展,为她开启一片崭新的天地。
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业正处于如日中天的黄金时期,对于内地演员而言,能够前往香港拍戏,无疑意味着拥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数之不尽的机会。
乐韵心动了,她最终放弃了“王熙凤”这一千载难逢的角色,毅然跟随罗烈踏上了南下香港的征程。
然而,现实往往比梦想残酷得多。
抵达香港后,乐韵才如梦初醒般地发现,罗烈早已有了家室,而自己不过是他婚外情中的一枚可怜棋子罢了。
罗烈将她安置在郊区的公寓里,极少带她公开露面,更别提兑现当初承诺的“力捧”了。
为了维持生计,乐韵不得不以“乐慧”这一艺名,接拍一些低成本的小制作电影,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大多是性感的花瓶或是反派配角,与当初在《红楼梦》中有望饰演的“王熙凤”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更糟糕的是,罗烈的妻子在发现丈夫的婚外情后,大闹了一场。罗烈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毫不犹豫地与乐韵划清了界限,甚至停止了支付她的生活费。
事业与感情的双重沉重打击,让乐韵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1995年,年仅28岁的她,从13层高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充满遗憾的一生。
她的母亲因无法承受女儿离世的巨大悲痛,不久之后也郁郁而终。
乐韵的悲剧,震惊了整个香港娱乐圈。而当年《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在听闻这一消息后,曾感慨地说道:“她容貌出众,可惜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缺乏文化底蕴。”
这句话虽然显得有些尖锐刻薄,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乐韵命运的某种必然性——
美貌为她带来了机会,却未能帮助她看清现实的残酷。
回顾乐韵的演艺生涯,其实她并非没有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在《人皮灯笼》中,尽管她的戏份并不多,但每一个造型都美得令人惊艳。
1992年,有一部名为《北妹传奇》的影片,由陈宝莲和乐韵共同出演,两人在片中饰演失足青年。
令人感慨万千的是,她们两人都是上海姑娘,最终的结局却同样惨烈,都是坠楼身亡。
从大陆前往香港发展的女星中,熬不过去的便是她们二人,陈宝莲是因为生病加上产后抑郁。
而当年,熬不过去的是乐韵,熬过去的则有刘嘉玲和利智。
只有坚守初心,耐心等待,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人终究还是要多爱自己一些。
倘若当年她接下了“王熙凤”这一角色,或许会成为像邓婕一样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倘若她没有轻易相信罗烈的甜言蜜语,或许能够在内地演艺圈稳扎稳打,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人生没有假设,也没有如果,她的选择恰恰映射出了那个年代部分女演员所面临的困境:
她们急于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却往往低估了演艺圈的复杂与险恶。
如今,87版《红楼梦》依旧是中国电视剧领域中一座不可逾越的经典高峰,而乐韵的名字,却如同一缕淡淡的叹息,成为了繁华梦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