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九天后,《无名之辈2》和《恶意》两部新片正式上映,但票房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成绩不堪入目。国产电影已经很久未遭遇如此惨败,和进口片的竞争中屡屡落败,形势颇为严峻。
在上映首日,《恶意》与《无名之辈2》的排片占比分别为19.7%和15.4%,远远低于《侏罗纪世界:重生》的排片。截止发稿时,观影率和票房占比竟然不如排片仅有4.0%的《F1:狂飙飞车》,这种排片与票房占比倒挂的现象,显然会导致影院经理大幅减少这些影片的排片。
《恶意》作为一部较为轻松的商业类型片,在陈思诚的电影布局中并非核心之作。相较而言,我们更应聚焦于《无名之辈2》。
这部电影是对七年前口碑爆棚、票房黑马《无名之辈》的续集,导演饶晓志一口气打造了两部续集,显然意图将“无名之辈”这个IP做大做强,并为此投入了巨资。然而,电影的结果却让人失望:点映未能为票房带来加持,也未能维持口碑。
电影上映前,豆瓣对评论进行了严格控制,观众只能在“想看”列表中发布意见,且不会计入评分,大部分看过点映的观众不得不忍住不发表评论。然而,一旦影片正式上映,豆瓣平台涌入大量差评,电影口碑迅速崩塌。
不少观众在差评中指出,他们“体验了一次在电影院没看完就离场的感觉”,并批评电影完全失去了前作所具备的接地气的底层叙事。还有观众坦言,影片的内核变得空洞,视觉和听觉的呈现几乎为零。许多人认为,电影花费大量篇幅塑造主人公陈三金的懦弱、自私与挣扎,但这种设定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且剧情的走向并未深入探讨人物的真实恐惧与崩溃,而最终通过“全国观众转而同情他”来草草收尾,似乎试图掩盖影片反人性的本质。
随着豆瓣解禁,负面评论如潮水般涌来。有人戏谑电影为“再见爱人版抓娃娃大电影”,有人指责导演“根本不懂电视”,甚至有评论称电影“远远不如第一部”,结局潦草,完全不配高分。片方为了首映礼所积累的好评,在这波差评的冲击下,瞬间失去说服力。
总的来说,大多数打差评的观众,都是带着对前作的期待走进影院,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七年前的《无名之辈》通过讲述一对劫匪与残疾女孩的情感纠葛,描绘了接地气的底层故事,主线剧情几乎局限于一栋楼内,展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然而,《无名之辈2》虽延续了前作的主演阵容,却在剧情、人物设定与视听呈现上与前作几乎毫无关系,变得更加商业化、娱乐化。将前作的名字套用其上,显然只是为了吸引曾经的观众走进影院,背后是纯粹的商业考量。
电影中的人设立不起来,故事漏洞百出,明显借用了《楚门的世界》的设定,彻底失去了前作的质朴和诚恳。面对这种变化,观众怎能再给予好评?
回顾这七年间,导演与主演的变化,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会拍成如今的模样。七年来,章宇与任素汐的事业稳步上升,已经不适合再拍低成本的电影。而从剧情层面来看,《无名之辈》那种在小空间内构建复杂人物关系与多线叙事的巧思,确实难以复制。它并不是那种可以依赖格式化创作的超级英雄电影,也无法像《碟中谍》系列一样简单套用固定模式。想要拍出一部忠实于前作的续集,对于编剧和导演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如今的饶晓志与七年前已大相径庭。拍摄《无名之辈》时,他自己也是“无名之辈”,能够低调拍摄一个接地气的底层故事,内心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深切共鸣。电影上映后,它成为口碑与票房的黑马,豆瓣评分高达8.0,饶晓志的事业一飞冲天。后来的《人潮汹涌》《万里归途》也成功大卖,票房屡创新高,饶晓志开始与大牌明星如刘德华、张译、王俊凯等合作。
但随着资本的积累,饶晓志投身制作《刺杀小说家》并以出品人的身份参与《流浪地球2》的发布会,逐渐从一位底层导演晋升为电影界的顶级人物。如今,当他再次回到《无名之辈》那样的电影时,这是否仍然合适呢?其实,无论是否受到资本的压迫,饶晓志在内心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他的创作选择。
《无名之辈2》投入更多资金,制作规模更大,商业化、娱乐化的元素随之增加。为了提升吸引力,影片设置了跨国背景,底层人物的故事被改变,类似《楚门的世界》的设定也被拿来用作情节参考。原本简单的对话文戏被丰富成了动作戏和枪战场面。这一切的变化,是否代表着饶晓志在成功的光环下,渐渐迷失了自己?
刘德华在《红毯先生》中的片酬已超过6000万,而《无名之辈3》也注定不会少于此数。片方的高投入以及分成模式,势必使得这两部续集的制作费水涨船高。那么,为何不将电影分为两部,利用暑期档与贺岁档分别进行上映呢?这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商业上的精打细算。
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名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饶晓志是否忽略了,《无名之辈2》的口碑低迷,是否会影响到第三部的票房?正如《酱园弄》第一部被骂,很多人已经开始对第二部表示担忧。
电影如同一面镜子,导演是否真诚,观众能看得一清二楚。若导演试图糊弄观众,观众最终也会用票房来回击电影。究竟这部电影的口碑会如何发酵,是否会成为英皇公司最终的救命稻草,还是一根压倒骆驼的稻草?我们只能静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