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是中国电影行业蓬勃发展的十年,从《战狼2》到《哪吒2》,中国电影的票房屡创新高,观众的观影热情也日益增加。随着商业电影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一些不同寻常的选择,诸如更加小众、艺术性更强且观影门槛较高的文艺片。
就在今日,《纽约时报》发布了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一百部电影榜单,令人惊喜的是,榜单首位竟然是出自亚洲的作品,同时中国电影也成功跻身前五名。与许多人习惯性的认知不同,张艺谋和陈凯歌这两位中国著名导演,却没有一部电影进入榜单。
此次榜单的排名仅限于二十一世纪的作品,因此不再涵盖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影片,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偏好。比如,位列第十的《社交网络》,这部大卫·芬奇执导的影片,改编自社交媒体的开创者扎克伯格的故事,在豆瓣上被誉为最佳传记电影之一。
第九名是宫崎骏的经典之作《千与千寻》,一部日本动画电影,也是唯一一部赢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动画片。宫崎骏作品的影响力几乎横跨了整个年代,尤其在90后、00后甚至10后的童年记忆中,他的动画作品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第八名的《逃出绝命镇》与第七名的《暖暖内含光》,则是两部国内外评价差异极大的电影。尽管这两部影片的制作水准上乘,但口碑却褒贬不一,无法得到所有观众的广泛认可。
第六名《老无所依》和第五名《月光男孩》,代表着完全不同的评价极端。虽然这两部影片在专业影评人中获得了高度评价,但在许多普通观众眼中,它们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在国内也仅限于资深影迷和专业人士之间有所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排在第四的《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执导的电影,被认为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无论是《视与听》、法国的《电影手册》,还是此次《纽约时报》的评选,都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而韩国电影《寄生虫》则打破了传统格局,成功跻身榜单第一。作为韩国电影史上首部赢得金棕榈奖的作品,它不仅引起了欧美观众的热烈反响,甚至在奥斯卡奖上也创造了历史,成为首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非英语电影。
这份榜单由欧美影评人主导,反映了亚洲电影对欧美影坛的冲击。中国电影方面,有三部作品进入了该榜单,其中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部,尽管在国内许多人认为他的电影代表了文艺片的“叫好不叫座”,但在国际影坛,王家卫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花样年华》以独特的灯光运用和构图技巧,成为许多电影专业人士学习的范本。
李安的《卧虎藏龙》虽然未进入前十,但第十六名的成绩已经非常可观。这部电影是首批在欧美市场大获成功的中国武侠片之一,它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武侠的诸多幻想。
另外,排名第40的《一一》同样在国内口碑良好,导演杨德昌更是以“台湾社会手术刀”而闻名。该片不仅常年位列豆瓣Top 250,也彰显了台湾电影的独特魅力。
尽管榜单中彰显了中国电影国际地位的提升,但普通观众往往对这一排名感到困惑,认为与自己心中的“最佳电影”差距甚大。事实上,这并不难理解。首先,《纽约时报》并非一个专业影评机构,其排名的权威性相较于《视与听》或《电影手册》这样的老牌影评杂志,显然略有差距。
此外,尽管《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他们的评选标准与普通观众的理解差异较大。例如,像《逃出绝命镇》和《暖暖内含光》这类影片,虽然在美国观众中大受欢迎,但放在二十一世纪前十的名次上,还是显得有些偏高。
普通观众往往注重的是影片的剧情和演技等外化且直观的表现,而专业影评人则更加关注导演的视角、镜头调度、构图、光影等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被普通观众忽视。正因为视角与专业素养的不同,才导致了大众评分与专业评分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差异。
因此,对于我们普通观众而言,无需过于纠结榜单上的排名与标准。我们不必深究每部电影背后的艺术语言和视听内涵,只要它能带给我们思考与感动,便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电影。
那么,在你心中,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电影是哪一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