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毛刚长硬,跟我在这装鹰!"
最近热播的《扫毒风暴》里,这句台词火了。
说这话的,是剧中海关黄科长。
一个看似普通,却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
这位演员,正是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手孙浩。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
他演唱的《中华民谣》至今仍是70后、80后的集体记忆。
从歌坛巨星到如今的黄金配角,孙浩都经历了什么?
歌手的华丽转身
1994年,第六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如期进行。
26岁的孙浩凭借《中华民谣》,夺得通俗组第三名。
这首歌很快火遍全国,成为街头巷尾的"神曲"。
"那时候出门买个菜,都能听到自己的歌。"
那一年,孙浩和谢晓东、林依轮并称“民谣王子”。
“那首歌让我一夜成名,但大家只记得这首歌。”孙浩接受采访坦言。
然而,港台音乐的流行,民谣逐渐被市场冷落。
孙浩后来回忆,"唱歌和演戏,我更喜欢演戏。"
1990年,21岁的孙浩和史兰芽搭档,演了电影《天皇巨星》。
他饰演的年轻人马自乐,热爱舞蹈。
可惜反响平平,他的表演暂时搁浅。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0年后。
歌坛新人辈出,孙浩开始尝试回归影视圈。
从《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里跑龙套,到《悬崖》里的配角刘魁。
刘魁是个左右逢源的特务,既要讨好上司,又要敷衍下属。
拍戏时,孙浩在哈尔滨零下30度的天气里拍了三个月。
虽然都是小角色,但他乐此不疲。
"主角是剧本的灵魂,配角是故事的毛细血管。"孙浩笑着说。
在《扫毒风暴》中,孙浩饰演的黄科长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配角"。
婚礼上眼含热泪的慈父,面对威胁时暴起的硬汉,两种状态切换自如。
特别是那场"一拳KO女婿"的戏,干净利落的动作让观众直呼过瘾。
"这个角色最难把握的就是'度'。"孙浩说。
"既要演出市井小官僚的圆滑世故,又不能丢掉作为父亲的温情。"
他特意去海关体验生活,观察工作人员的走路姿势、说话节奏。
导演张黎评价他:“孙浩的表演像水,既能填满任何形状的容器,又能保持自己的温度。”
"小人物"的表演哲学
这些年,孙浩成了黄金配角,特别擅长塑造小人物。
《扫黑风暴》里胡所长,面对上级时点头哈腰,面对百姓时却趾高气昂。
在收受贿赂后,对着镜子整理警服,特意用袖口反复擦拭警徽。
把角色的虚荣和愧疚,表现得淋漓尽致。
《白鹿原》中饰演的杨排长,到处欺压百姓。
孙浩特意翻阅和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
"那个年代的军人,既有行伍出身的粗犷,又有乱世求生的狡黠。"他说。
为贴合角色他增肥15斤,还特意去农村体验生活,学习陕西方言。
剧中吃油泼面的戏份,被网友截成表情包,
还有《装台》里的市井百姓。
"我观察生活中的普通人很久了。"孙浩说。
"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大妈,公交车上打瞌睡的上班族,他们身上都有故事。"
《一仆二主》中,孙浩饰演的厨师何大壮,说话时总爱摸后脑勺。
这个动作来自后海观察到的厨师真实习惯。
"演戏的最高境界,就是演得跟生活中一个样子。"
和张嘉译合作《后海不是海》时,孙浩学会了“沉浸式表演”。
孙浩总结自己的表演哲学,"不要刻意'演',要让观众觉得你就是那个人。"
舞台之外的真实人生
在娱乐圈的演员们,感情生活也是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孙浩也不例外,他的个人问题也曾引发热议。
他的爱人身份在圈内早已不是秘密,经常被拍到与同性男友出游的画面。
2015年,媒体拍到孙浩和男友同游798艺术展。
"年轻时也纠结过,但现在想通了。"孙浩坦言,"爱就是爱,与性别无关。"
据悉,孙浩曾与著名主持人亚宁有过一段感情。
分手后,他依然坦然面对媒体,从不避讳自己的性取向。
这种勇气,在相对保守的娱乐圈实属难得。
"人生苦短,何必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这是孙浩常说的话。
他的微博很少发感情动态,但会分享和男友养的猫的日常。
有粉丝评论:“你让我们看到了演员也可以活得真实。”
他回复:“演员只是职业,生活才是本色。”
或许正是这份豁达,让他在50岁的年纪,依然保持着少年般的活力与热情。
如今的孙浩,在演艺圈30年,他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做"黄金配角"。
当然,如果能做主角,他也很乐意。
据悉,某导演正筹备一部中年男性为主的电影,孙浩是男主角的首选。
如今54岁的孙浩,依然活跃在荧屏上。
从歌手到“黄金配角”,他证明了艺术没有边界,人生没有剧本。
精彩与否,全看自己怎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