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笑声成为一种公共语言,脱口秀已不仅是舞台上的段子与技巧,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表达。在2025年的综艺赛道中,腾讯视频联合笑果文化打造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第二季》强势回归,带着59组演员、丰富的社会标签和更立体的叙述维度,再次将“用脱口秀和生活轻轻交手”的节目理念推向热议中心。
这一次,不只是热闹的“朋友局”,更是脱口秀行业一次内容模式与审美深度的集中输出。而其背后操盘者——笑果文化,无疑是整个中国喜剧商业化版图上最具引领性的存在。
笑果文化:脱口秀赛道的头部玩家,内容体系的“老大哥”
从《吐槽大会》到《脱口秀大会》,再到如今的《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笑果文化在中国单口喜剧产业链中扮演着“内容发动机+艺人孵化器”的双重角色。它不是简单地做一档爆款综艺,而是在构建一套以“喜剧内容”为核心的可持续娱乐生态。
山山大爷的强势回归,就是这个体系下的经典样本。一个65岁的老兵,用自己的人生阅历讲“地狱式幽默”,调侃衰老、生死与代际冲突,却让无数年轻观众泪笑交织。这不只是段子的胜利,更是笑果文化在内容创作上“跨年龄共鸣力”的体现。
在传统喜剧长期以小品、相声为代表、偏向合家欢和舞台化表达的背景下,笑果文化引入美式Standup喜剧理念,结合中国本土语境进行“内容改造”——从语感的调整,到社会议题的介入,再到选手背景的多元化。
脱口秀不是“说笑”,而是“说你我他”
如果说第一季是“朋友局”的试水,《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第二季》就是一次对中国喜剧表达边界的深度探索。
消防员、新农人、电竞解说……59组演员带着不同职业身份站上舞台,讲述个体经验,看似松弛的结构中,实则潜藏着对社会情绪、代际焦虑与身份认同的精准击打。山山大爷说:“人家跨界唱歌跳舞,我跨界,自然死亡。”金句之所以能戳中年轻人,是因为他讲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我们对“老去”这件事的普遍恐惧与无力感。
这种“笑中带伤”“讽刺中有爱”的语言风格,是笑果文化近几年内容打磨的重要方向——让喜剧不仅止于娱乐,更在讽刺与自省中完成价值输出。
正如评论所说:“这是脱口秀的B面,甚至是C面、D面。”笑果文化正通过一档节目,把脱口秀从“嘻嘻哈哈”的表演转向更深层的“社会叙事”。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同类厂牌最大的优势:不只是制造笑点,而是提炼情绪能量,完成一场共鸣的交互。
“老友”归来,年轻心态不缺席:圈粉Z世代,笑果怎么做到的?
别忘了,山山大爷只是这场“朋友局”的一部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汇聚了如何广智、Kid等脱口秀明星,同时也给了无数“新声”展示舞台。在这背后,是笑果文化深耕线下喜剧生态的“耐心工程”。
从“开放麦”到“快乐共暖”品牌的全国巡演,笑果文化早已不是纯粹的内容制作公司,而是脱口秀产业的“青年创业孵化平台”。2024年仅“快乐共暖”就覆盖十余个城市,打造“喜剧拼盘+情感疗愈”新模式,圈粉无数Z世代观众与本地青年。
而这类“城市快闪+艺人沉浸式互动”的活动,不但提升了喜剧的线下存在感,也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品牌黏性和情感联结。这与互联网时代强调“参与感”“共创感”的内容逻辑高度契合。
笑果文化深知,在短视频和碎片娱乐占据注意力高地的当下,仅靠传统电视传播早已无法撑起IP价值,只有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运营、多维度内容表达,才能真正“活”在用户生活中。
“主流化”的路还长,但笑果文化已是标杆
不可否认,脱口秀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如何平衡冒犯与表达?如何解决舞台节奏与内容打磨的落差?如何在追求爆款的压力中保持创作纯粹性?但一个行业的成长,恰恰需要像笑果文化这样的“领头羊”去做时间换空间的坚持。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并不完美,但它让我们看到了脱口秀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另一种可能性:既不脱离生活,也不止于笑点;既有观点,也有温度;既敢下场较真,也能笑着和解。
它让“说段子”成为一场真正的表达权利运动,也让“讲笑话”变成一件可以改变生活质地的事。
而笑果文化,则是这场变革中不可或缺的推手。
如果你还没点开《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第二季》,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在笑声中看到真实的生活切片,听听老兵如何调侃死亡,看看新农人如何表达梦想,听听年轻人如何吐槽焦虑——在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共鸣”的时代,也许一场脱口秀,就是我们彼此靠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