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产综艺经历“综N代”疲态、观众审美持续迭代的大背景下,一档脱口秀节目还能引发热议,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第二季》的热度和口碑,正说明了一件事:中国脱口秀行业,正在迎来新的高光时刻,而这一切,背后都有笑果文化的影子。
一、从“冷门语言艺术”到“全民情绪出口”,笑果文化做对了什么?
脱口秀,这门起源于西方的舞台语言艺术,在进入中国后一度被贴上“小众”“难懂”“水土不服”等标签。但十年间,笑果文化硬是把这门“外来语”,翻译成了最接地气的“人民幽默”。
从2017年的《吐槽大会》火爆破圈,到《脱口秀大会》实现季季出圈,再到如今《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的热度飙升,笑果文化一步步将“说段子”变成“讲态度”,更让脱口秀从舞台走上荧屏,从B站走进主流,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排解情绪的重要媒介。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并非简单复制“PK+搞笑”的综艺模板,而是借助59组选手的“人生样本”,构建了一座多维度的舞台。我们看到,脱口秀早已不是单一的“段子堆砌”,而是在讲述——讲述消防员的无声日常、新农人的田间见闻、电竞解说员的幕后生活……他们不是职业演员,但他们有生活,这才是“脱口秀+纪实表达”的最大魅力。
而这正是笑果文化在内容策略上的一以贯之:脱口秀不仅是艺术,更是生活的语言化再创作。
二、“快乐共暖”矩阵扩张,笑果打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说《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是“线上喜剧竞技”,那“快乐共暖”就是笑果文化在线下的“情绪供暖系统”。
自2023年底由上海喜剧人发起,“快乐共暖”迅速从一场公益性拼盘演出,成长为覆盖全国十余座城市的线下品牌。这种“下沉+拼盘+本地演员+熟人推荐”的组合打法,既降低了观众的入门门槛,又增强了演出的社交属性,真正实现了“脱口秀不止是看节目,更是一种社交方式”。
场景想象一下:在杭州的一个平常夜晚,一群打工人下班后来到剧场,听着Kid聊社交焦虑、听毛豆讲前任梗、听史妍吐槽生活琐事,时不时传来“哈哈哈”的笑声——这不就是一种新的“都市解压疗法”?
笑果文化深知,“喜剧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与现实温柔对抗”。而“快乐共暖”这套机制,恰是用线下的笑声,为城市人提供情绪的安慰与连接。
三、头部IP驱动+艺人生态运营,笑果文化构建脱口秀“护城河”
要让脱口秀成体系地发展,不仅要有内容产能,更要有内容人才。
笑果文化用近十年打造出了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脱口秀“明星”:李诞、庞博、呼兰、王建国、何广智……从荧幕到热搜,从剧场到代言,他们不仅是艺人,更是品牌代言人,是真正拥有用户心智的IP。
更重要的是,笑果并不止步于打造个体爆款,而是通过综艺节目+剧场演出+校园巡演+培训孵化,构建了一个“持续供血”的脱口秀艺人生态。
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熟脸的稳定输出,还有大量新锐选手的崭露头角。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却都用脱口秀这门语言与世界对话。这种“多元供给+风格碰撞”的舞台正是笑果文化所擅长营造的氛围,也体现出其对内容长线价值的坚持。
四、从传统喜剧到表达经济,笑果为什么不可替代?
在传统喜剧范式中,观众常常被“动笑”——即被安排在固定逻辑中接收笑点。而在笑果体系下的脱口秀中,观众是“共笑”——因为他们在段子里看到了自己,在表达中投射了情绪,在笑声中得到松弛与治愈。
相比于《金星秀》的毒舌、《晓说》的知识输出、《老梁故事汇》的评述腔,《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以及笑果文化构建的喜剧体系,更强调“我也是你”的共感路径。
这是对表达经济的精准卡位——年轻人不是只想听你说什么,而是想看到你“怎么说我”。
更何况,在短视频碎片化的语境中,笑果文化在长视频平台上依旧保持结构完整的“舞台表达”,无疑是一种逆势突围。而这一切的底气,来自其强大的内容工业体系、线下剧场的“练兵场”、以及不断更新的创作语料库。
五、笑果文化,正在定义“中国式脱口秀”的未来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不是笑果文化的终点,而是又一个起点——一个将脱口秀推向更广人群、更深共鸣、更高表达自由度的起点。
当下,中国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你说我笑”,而更期待“我们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走下去”。
而笑果文化,以节目为媒介,以剧场为土壤,以演员为灵魂,正在把“幽默”这件事,做得越来越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
它不只是喜剧厂牌,更像是这个时代里,那一个专门负责“解压”的朋友。
所以,当你需要一点笑声的时候,不妨打开《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因为有笑果,有温度的表达从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