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电视剧《以法之名》迎来了第24集的播出。到目前为止,剧情的最大亮点就是,那些反派角色的智商都不高,而面对这些智商明显低下的对手,我们的正派角色依然在拼命应对,且多次陷入困境。基于这一点,《以法之名》更像是一部充满荒诞感的喜剧。让我们不妨细细探讨,反派们三年来到底在精心布下什么样的局。
故事的起点是岳父和老师意识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潜力,认为新能源电池领域大有可为。于是,岳父决定将自己的儿子江少送出国留学,让他专攻新能源技术。与此同时,老师们则在国内开始布局,试图在这一新兴行业中大展宏图,谋求发财致富。其实,岳父送江少去留学,学习新能源这件事,乍一听就有些滑稽。新能源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哦,对了,不能提蓝翔,要提另一位。
接下来是岳父和老师们如何布局的故事。说白了,他们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局”,不过就是找了一些可以生产新能源的矿产资源而已。找矿算什么布局?新能源电池的生产瓶颈根本不在矿产,而在于技术。编剧们把这些反派角色描写成如此低智商,是不是也隐隐传递出一个信息——新能源电池的难点真的是矿产资源?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劝编剧们不如去幼儿园体验一下工作。
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若企业按正常程序购买这些矿石,根本不需要三年时间的“布局”与巨大的资金投入。实际情况是,制造电池需要哪些矿物,就去市场上正常交易,花不了多少钱。而编剧们所设定的这条反派路线,既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又涉及了“杀人”与“放火”之类的过度成本。难道编剧们认为,江少几年留学,就能掌握新能源电池的核心技术?如果真是这样,那我真是无话可说了。
再说反派们关注万海家矿的事情。如果我们假设,万海作为矿主非常固执,不愿出售矿石,那也不至于让他们陷入困境。中国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除了万海,还有无数“万海”可以选择。要制造电池的矿石并不是什么稀缺资源,这些矿山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编剧们要是稍微做点关于电池制造的功课,就会知道矿石并不是制造电池的瓶颈,反而是技术才是最具价值的部分。
如果真的是国家级稀有矿藏,那可不会让万海独占。大家都知道,矿藏涉及国家利益,不可能任由私人垄断。如果真有如此稀有资源,万海一家必然得不到这种特殊待遇。编剧们如果稍微理解一下中国的市场现状,也就不会把剧情写得如此荒诞。
即便反派们费尽心思,三年后终于看似接近目标,准备通过入股矿业实现收购,可偏偏其中的反派小弟却决定独吞矿产,而不是选择入股合作。这时,受害方的红毛小弟坚持要求入股而非完全出售。更奇怪的是,那位在旁观战的律师小弟居然没有意识到,入股才是合理的选择。难道这位律师没有基本的法律常识?在剧情设定中,这样的人物简直令人无法理解。
事实上,许多公司在产业布局时,常常通过入股的方式来逐步获得控制权。直接买断并非明智之选,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低效且浪费资源的。编剧们似乎完全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剧情的逻辑漏洞百出。
在这部剧中,反派们智商低下,搞了三年才开始接近目标,却仍然在最终时刻选择了极为低效的操作方式。如此低智商的反派角色,怎么能让我们的正派角色陷入如此困境?这显然是编剧在叙事中没有遵循基本的逻辑和成本控制原则,才导致了剧情的荒谬。
当然,也许会有人为这些低智商的反派辩解,认为他们是小学生水平,不能理解更复杂的商业操作。但在现代社会,如何能有这么低智商的反派在背后操作一个大企业?这简直是笑话!即便大反派需要代理人,也应该选择有智商的人来打理。那些为剧中的反派洗地的人,不妨考虑一下:这部剧有现实原型吗?现实中的反派也如此低智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