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住民,四个家庭,一座没有围墙的华人情感博物馆在剧场中迁徙了十七年,即将再度开启全国巡演。
8月8日至8月9日,编剧、导演赖声川和王伟忠,与“第一代村民”屈中恒、冯翊纲、宋少卿、萧艾、范瑞君、那维勋等人来到深圳大剧院,与上剧团的青年演员再度将“眷村”的灯火点亮,映照河山之内千万游子共同的乡愁情思,当人们以为这部讲述台湾眷村往事的作品可能随岁月老去,它却在2025年的夏天萌发出新的时代共鸣。
竹篱笆内的中国故事:从历史中走来的永恒乡愁
1949年,200万名跟随国军赴台的军人及眷属远离故土,甚至来不及与亲人告别。他们以为只是短暂的旅程,归家之日却遥遥无期。在台湾临时落脚的村子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带着深埋心底的思念落地生根,形成了独特的“眷村”聚落。
《宝岛一村》以三个家庭为主线,讲述一段跨越60年的乡愁故事。这群人从离家、想家、想回家,到最终接受“这里就是家”,在三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演绎出时代之下笑泪交织的人生故事。
《宝岛一村》经久不衰的秘密,莫过于它的“真”。剧中的故事,都是编剧赖声川与王伟忠真实的眷村记忆,老赵、小朱、老周乃至可能只出场几分钟的角色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生。
不仅故事“真”,人性中的“真实”也在当今时代的戏剧作品中显得尤为珍贵。赖声川以克制、抽离的笔墨书写了浓郁的人生,故事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和高潮,有的只是时代巨浪下平凡人的生活小事,却汇聚成一幅以小见大的人生图景,每一个生命像一条涓涓细流汇聚成时代的海洋,承载了全人类共通的情感。
灯亮十七载,演员用生命传承眷村精神
屈中恒、冯翊纲、宋少卿,《宝岛一村》里的“三家男主人”,从2008年连演至今,没有人说过一句“我不演”,饰演“老赵”的屈中恒说:“我在眷村长大,一直住到20岁,眷村就是我的前半生,也是我爸爸的后半辈子,我们是在演绎自己的故事。”冯翊纲也深情地比喻:“《宝岛一村》可以说是台湾的最后一个眷村,而且还是亮着灯的。《宝岛一村》只要演一次,台湾的眷村就‘活’一次,这也是我们演这部戏的意义。”
如今,《宝岛一村》更是带着特殊的“血缘”继续亮灯:从2024年开始,《宝岛一村》加入了专属版的上剧团演员,这群生长在大陆的青年演员,与前辈跨代际共演《宝岛一村》,虽未曾经历前辈童年的眷村生活,但戏中的情感和生活细节却是全球华人能够彼此知会,对战争、人生、无常的反思更是能穿越时代、语言、文化背景将人心拉近,共通共融。
2025年,新的全国巡演展开。今年,《宝岛一村》将首次去往浙江温岭和江苏无锡,北京、深圳、杭州、成都等地的观众也将与村民们重逢。8月8日至8月9日,就将在深圳与观众见面。
“电视是速食,剧场才是永恒。”当年王伟忠用这样一句话打动了赖声川,而在现在这个遍布更多、更杂的“速食”时代,赖声川带领上剧场和来自台北的演员们用自己的人生,在剧场以几近质朴的方式把《宝岛一村》继续讲述、传承。“人类就是这样走下去的。”《宝岛一村》里,眷村的第三代在即将拆掉的村子里面奔跑,那是赖声川美好的寄托,代表着人类的希望。
走出剧场,这份希望仍然持续——观众们将领到一个象征着眷村味道的热腾腾的包子,这个传统,也跟随《宝岛一村》流传了下来。《宝岛一村》用剧场守护着一段历史,在这样一个分不清屏幕那端是AI还是真人的时代里,它把人性中的真、善、美散播到更广阔、更远的地方,寻觅到心灵的安宁。
文丨记者 艾修煜
图丨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