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鸡腿给弟弟,鸡翅给姐姐”,为何让朱丹再次深陷舆论漩涡?
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重男轻女”争议,更是一位女性在原生家庭创伤、职业生涯波折和情感关系模式中挣扎的缩影。
大众对朱丹的印象,经历了一个从“憨实可爱”到“恨铁不成钢”的转变。
最初,她在节目中无意识流露出的“爱夫”言论,被解读为口无遮拦,带着几分玩笑意味。
在五十公里桃花坞中,她将鸡腿分给年轻男艺人,理由是“弟弟们还在长身体”,这番言论彻底点燃了公众的怒火。网友们迅速扒出她过往的“重男轻女”言论,比如安排混龄班让女儿照顾弟弟,以“姐姐抱着弟弟像妈妈抱着儿子”为荣。这一次,大众不再买账,曾经的“娇憨”人设彻底崩塌,舆论风暴席卷而来。
朱丹的“媚男”行为,并非无迹可寻,而是深植于她破碎的童年。三岁时,父亲因病隔离,七岁时,父亲已经离世。
幼年缺失的父爱,让她对男性角色有着过度的期待。
母亲改嫁后,她在拮据中学会了“懂事”,通过牺牲和付出,换取家庭的认可。这种生存模式,内化为她的价值观:女性必须通过牺牲与付出来换取安全感。当她成为母亲后,自然地复刻了这套逻辑,让女儿照顾弟弟,甚至将女儿半夜救助大出血的自己,诠释为“女儿突然懂事了”的欣慰。
除了家庭,朱丹的职业生涯也充满着与自我怀疑的斗争。
她曾凭借我爱记歌词跻身浙江卫视一姐,但高压的工作和万众瞩目的期待,让她喘不过气。在中国梦想秀录制中,她突发失语,而后逃离现场崩溃大哭。转战湖南卫视后,她又因为连环叫错艺人名字而备受指责。越是重要场合,她就越被“我不配”的心魔击溃。这种低自尊状态,从生活蔓延到了专业领域,让她在公众面前更加小心翼翼,也更加容易犯错。
在亲密关系中,朱丹的低自尊也暴露无遗。她分享周一围的“台阶论”,并称之为“智慧”,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卑微的表现。她可以在孕期因丈夫煮一碗馄饨感动落泪,却绝口不提丈夫默默偿还她数千万元债务的担当。心理学家认为,低自尊者倾向选择印证其负面自我认知的伴侣。对朱丹而言,周一围偶尔若隐若现的“大男子主义”,反而给她提供了熟悉的安全感。而那些默默的细腻的部分,反而被她忽略。这种模式最终延伸至公共场域,就表现为对男性嘉宾的过度呵护,以及对“异性相吸”亲子观的坚持。
朱丹的争议,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
一方面,她的行为逻辑承袭自资源匮乏时养成的生存策略,比如男性优先获取营养、女性早熟承担母职。年轻一代已进入“需求优先”的性别平等新阶段,21岁的欧阳娣娣比28岁男性更需“长身体”的关怀,6岁女孩的童年不该被“照顾弟弟”绑架。这种错位感,在媒介时代被无限放大。
朱丹的人生轨迹,刻满了挣扎。
她的“媚男”言行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父爱缺失与低自尊交织成的生存本能。
当独立个体的创伤暴露于公共领域,就会成为价值观交锋的导火索。网友的愤怒,其实是向“姐姐必须牺牲”“鸡腿天然属男”等隐性枷锁的宣战。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者,而是不会学习者。
朱丹事件折射的另一处深层命题,是公众人物在时代转型中的认知以及肩负的责任感。我们更该期待,当她的女儿终将面对这个世界时,她手中的猎枪不是对准偏见,而是用来开辟一条母亲未曾走过的、更自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