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的一条老街上,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人群中,一位骑着三轮车的大叔从容穿行。身穿磨白的工装裤,头戴灰色安全帽,裤脚上沾染了些许尘土。若不是仔细观察,很难将这位与街头的普通民工形象联系起来。可在他那不拘一格的朴素打扮背后,却隐藏着一位资深演员——张嘉益。正是在这座城市的街头,网友偶然捕捉到了一幕独特的画面:与他并肩而行的是女演员秦海璐,身着精致的米色连衣裙,脚踩高跟鞋,优雅的造型与张嘉益的民工模样形成鲜明对比。两人穿梭在人群中,旁人注视着他们,却丝毫未曾打扰,专注于镜头前的表演。虽然是平凡的街头,却无不展示出演员的敬业与精湛的表演技巧。这一幕,也让观众对他们即将播出的新剧《主角》充满期待。
这条古老的街道,街头的风貌弥漫着浓郁的市井气息,青石板路旁的低矮商铺散发着油烟和新鲜水果的香气。张嘉益骑的三轮车车身有些年头,锈迹斑斑,车斗的边缘用胶带修补,车把上挂着一个掉漆的保温壶。他的动作娴熟,每次交替踩下踏板,身体随着车子的晃动略微前倾,手臂的肌肉因力量的支撑而显得有些紧绷。阳光洒在他的脸上,额头上的汗珠在阳光下微微闪光。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分心,偶尔转头与后座的秦海璐对戏,眼神专注且自然。而秦海璐则是都市丽人的完美体现:米白色的连衣裙和高跟鞋,长发盘成整齐的发髻,耳坠在阳光下轻轻闪烁。尽管路面不平,车斗的颠簸不小,她的表情依然从容不迫,完全融入了角色。
过路的市民开始认出他们来,有的停下脚步拿起手机拍照,有的低声议论着“这不是张嘉益吗?”但无论外界如何打扰,张嘉益和秦海璐依然无动于衷,直到导演喊出“卡”,他们才停下,笑着向围观的人群点头致意。
这段戏的目的是展现角色从市井到都市的身份转变。为了让骑行的动作更加真实,张嘉益提前三天借来三轮车在片场练习。“张老师每天提前一小时到达,反复练习转弯和刹车,还特意观察当地三轮车师傅的骑行姿势,”现场工作人员透露。“这份对细节的执着,甚至让环卫工人误以为他真的是三轮车师傅,主动上前问他‘要不要拉活’,剧组工作人员忍不住笑了。”这一幕也被观众传到网上,大家纷纷点赞张嘉益的敬业态度,“没有明星架子,完全融入角色,演员才该如此。”有观众回忆起他曾经的作品,发现他的“接地气”表演风格几乎贯穿了所有角色,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小市民,张嘉益都能把他们演绎得深入人心。
而提到三轮车,张嘉益的演技早已在过去的作品中得到展现。在与闫妮合作的电视剧《装台》中,他饰演的刁大顺是一位装台师傅,靠蹬三轮车谋生。剧中他骑行三轮车的部分几乎全程亲自完成。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张嘉益特意向西安的三轮车师傅请教,深入体验他们的生活,每天清晨五点便跟着他们开始工作,学习如何高效骑车、如何转弯,甚至如何讨价还价。拍摄时,张嘉益的三轮车技术令剧组人员惊叹不已。在一场爬坡戏中,车斗里堆满了沉重的钢管和木板,重达两百斤,他依靠熟练的技艺使车稳稳爬坡,尽管后背已经汗水湿透,但他依然不紧不慢,动作精准而真实。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导演和剧组,最终也成为剧中最具感染力的画面之一。
《装台》的经验也为张嘉益在《主角》中的表现奠定了基础。这一次,虽然也是骑行三轮车,但他在角色中的骑行节奏更为从容。与《装台》中的“奋斗”感不同,《主角》中的骑行更带有叙事性与思考感,动作缓慢,更多依靠眼神和微妙的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变化。张嘉益常说,表演的核心在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在《装台》剧组时,他不仅自己深入体验,还鼓励年轻演员观察生活:“你看卖菜的阿姨是如何算账的,或者路边打牌的老爷爷如何拍手,这些小细节比台词更能让角色栩栩如生。”
张嘉益的名字曾在2019年引起过不小的波澜。2025年,他在50岁时宣布改名,从“张嘉译”变为“张嘉益”。这一改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的猜测他是为了求转运,也有人对此感到疑惑。然而,这一决定背后隐藏着更深的个人原因——张嘉益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疾病使得他的脊柱关节变得僵硬而疼痛,甚至影响了日常活动。他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拍戏时常常需要服用止痛药,某些动作不得不反复调整。由于“译”字笔画繁复,又与他健康的期望不符,最终他选择将其改为“益”字,寓意着健康的复苏和事业的持续进步。改名后,张嘉益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作品创作,频繁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演绎了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从《蜗居》里的宋思明,到《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再到《装台》中的刁大顺,他塑造的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在新剧《主角》的拍摄间隙,张嘉益和秦海璐坐在街头的台阶上,安静地喝水,彼此交流着下一场戏的细节。阳光透过街道的屋檐洒落在他们身上,照亮了这两位演员对表演的热爱与执着。而不远处,那辆三轮车静静地停在那里,保温壶依旧冒着热气,见证着张嘉益对角色的深情与专注。观众期待着这位老戏骨通过他的演技,带给大家更多触动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