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戏骨王树松的故事,像一部没有NG的真实剧集。这位76岁的草根演员,用200多部影视剧里的路人甲、农民工、出租车司机等角色,拼出了自己的人生版图。从纺织厂退休工人到黄金配角,他的逆袭比任何剧本都精彩。
13岁那年,王树松差点成了永安大戏院的小演员。踢腿、下腰,老师们都说我是块料子。他比划着当年的动作,户口本上的年龄却让他止步,戏院只要12岁以下的孩子。16岁时,市南歌舞团又向他招手,可年轻气盛的他觉得唱歌跳舞没男人味,转身投向了体育。
命运的齿轮在50岁那年突然咬合。朋友一句要不要试试群众演员,让这个前纺织工人站在了完美新娘的镜头前。演个被偷钱包的路人甲,10多秒的戏。他回忆,导演喊开始,我就把自己当成真被偷了钱,结果一条过。这场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影视人生。
在厂花里,他本色出演纺织工人,在珠光宝气中,他是阔太太的司机,在寻找微尘中,他坐着轮椅签下微尘二字,连唐国强都夸他演得比真残疾人还像。从农民到骗子,从医生到酒鬼,王树松的角色库里藏着整个社会的横截面。
最难忘的是完美新娘里的斗鸡眼变态。试戏时全场笑翻,导演说你这眼神能把人看毛了。他笑着说,这场戏让他发现了喜剧天赋。后来在青岛本土剧上蛤蜊里,他成了元老级人物,把市井小民的狡黠演得活灵活现。
非科班出身的王树松,靠的是笨鸟先飞。每次进组,他都提前背熟剧本,把角色背景琢磨透。导演说要演个精神崩溃的老人,我就去精神病院观察病人。他说,淋雨戏拍了10遍,衣服结冰了也要坚持,因为角色需要。
在家看电视时,他不是观众而是偷师的学生。看李幼斌的眼神,学蔡少芬的台词节奏,镜子前一练就是俩小时。他的手机里存满了演员的表演片段,连走路都在琢磨角色步态。
在青岛影视圈,王树松有个外号叫老靠谱。201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邀请他参演战争片,他却因手头有戏婉拒。朋友说那角色能跑能跳,我完全能胜任。他挠头,但答应了人家就得做到,这是规矩。
这种耿直让他成了剧组的香饽饽。导演们夸他戏比腕儿大,草根演员们跟着他学戏。有次拍雨戏,他在水里泡了3小时,收工后还帮年轻演员对台词。一位副导演回忆。
群众演员不是背景板,是电影的毛细血管。王树松说。他的十几个相册里,藏着和斯琴高娃、董成鹏等明星的合影,却把自己的剧照单独归类。这些小人物,才是生活的真相。
现在,他依然每天骑电动车跑剧组。有次在东方影都拍封神,年轻演员问我怎么保持状态。他嘿嘿笑,我告诉他们,把每个角色当成最后一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