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曾经说过:“在喧嚣的深处,沉默开始蔓延。”最近,我看了两部韩国新片,突然意识到这句话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一部描绘了现实压力下的无声尖叫,另一部则是荒诞乱斗中的放声大笑。若你正打算找个新片打发时光,这两部电影可谓新鲜安利。
01《墙外之音》
“楼上又在拖椅子?不,这其实是资本在磨刀。”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深夜被楼上的拖椅声、脚步声,或是隔壁的敲击声折磨到抓狂的时刻吧?在奈飞的新片《墙外之音》中,姜河那饰演的卢宇成,深陷噪音的困扰,而他所遭遇的困境比我们通常的噪音烦扰更加可怕。
这位年轻人背负着社会的“笑话”,将毕生积蓄的11亿韩元(约合580万人民币)和员工贷款、母亲蒜田的产权全部押上,只为买下一个84平米的公寓,承载着中产阶层的自尊与梦想。然而,随着房市崩盘,这间公寓成了困住他的钢筋水泥牢笼,成了顶级房奴的象征。
房价暴跌,他根本卖不出去这套房子,月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无奈之下,他甚至试图通过虚拟币一夜暴富,但噪音与邻里纠纷却让他错失了抛售的机会,导致赔得一无所有。每当夜深人静,楼上传来的“蹦迪声”足以让任何人抓狂。
于是,他挨家挨户找邻居理论,却意外地被大家一致指责为噪音的制造者。影片的前半部分,让人以为是在看一部关于“韩国房奴”的故事。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后半段才真正揭示了隐藏的惊悚真相。
原来,噪音背后是一场由记者贤宇策划的社会实验与阶层斗争。他假装伸出援手,却把卢宇成当做新闻素材,借助公寓的建筑缺陷(承重墙传音),故意制造噪音,最终将姜河那塑造成“房贷压垮的好人”这一爆款话题人物。
更讽刺的是,表面和善的住户代表——曾为检察官的廉惠兰,假装关心卢宇成,泡茶时的眼神却透露出对房价上涨的期待,甚至想着低价收购他的房子。这种“包庇豆腐渣工程”的行径,不禁让人感叹:这真是又疯又残酷的现实。
最终,经过一番疯狂的斗争,卢宇成仍旧幸存下来。结局虽没有明确的“希望”,但那一份活下来的决心,成了他唯一的力量。姜河那的演技令人惊叹,从初入新家的喜悦,到深陷困境后的绝望崩溃,最终在废墟中紧握烧毁的房契,笑声中的荒唐与无奈,简直让人背脊发凉。
02《超异能特攻》
如果《墙外之音》让你感到窒息,导演姜炯哲的《超异能特攻》无疑会给你带来一阵清新的空气。这部片子将超英片的套路推翻,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五个倒霉蛋意外通过qg移植获得了超能力,组成了一个“不靠谱的超英团”。
这些看似普通的角色,经历了荒诞的转变:
- 一位跆拳道少女因换心脏而拥有了打破墙壁的怪力;
- 安宰弘饰演的宅男编剧,换了肺后,肺活量堪比风箱;
- 罗美兰饰演的养乐多大妈,换肾后,拥有了“超能力快递”技能,能手牵手传送物品;
- 刘亚仁饰演的角色,换了眼角膜后,变成了行走的遥控器;
- 善良的大叔换肝后,变得自愈且见危险不退反冲。
前半部分搞笑得让人捧腹,尤其是那位肺活量超大的角色,居然用超能力练习隔空吹笛子,这画面真的是让人忍俊不禁。导演的荒诞幽默让普通人拥有了超能力,他们并不试图拯救世界,而是想要在这场混乱中找点乐子。
即使是被反派追逐,他们的应对也极为“草根”,推着垃圾车满街跑,显得更加接地气。
反派的设定更是离奇,吸取他人青春的坏老头,镜头一转后竟然变成了帅气的年轻人。于是,反派的终极目标便是抓住这五个人,凑成一个“永生套装”。
电影的后半部分,特攻队展开了一场大乱斗,虽然特效被调侃为“低成本”,但其中的演技和创意却让人捧腹。此片在韩国本土的口碑极好,尤其是在CGV的观众满意度高达95%。这部影片与传统超英片不同,它将超能力拉回了现实,把生活的“后遗症”与荒诞幽默结合,让人看到即使面对荒诞的现实,也能选择勇敢生活。
结语
生活的高墙内外,有人为赚钱制造刺耳的噪音,而有人则通过荒诞的笑声找到了喘息的机会。真正的超能力,不是拯救世界,而是认清现实的荒谬后,依然能坚强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