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观看电影《戏台》时,总会在欢声笑语的瞬间,被隐隐的忧伤深深打动。陈佩斯以民国动荡时期的德祥大戏院为舞台,构建了一出荒诞的寓言,探讨了艺术与生存、坚守与妥协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影片结束后,脑海中余音袅袅,透着苦涩却又隐含回甘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在这部影片中,班主侯喜亭毫无疑问是最让人揪心的角色。他面对洪大帅的威逼,屈膝点头,竟将《霸王别姬》改编得面目全非——楚霸王不仅要娶虞姬,甚至还要添加一段讨好的“跳加官”,照这节奏,悲壮的史诗瞬间变为荒诞的闹剧。可是,当他转过身去面对权贵时,双手摩挲戏服的指尖却微微颤抖,低沉嘱咐徒弟“调门别降”。在权力的夹缝中,他执着地捍卫着戏魂,那股微弱却不灭的光芒,宛如黑夜中的火星。
陈佩斯真是将“含泪而笑”这一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洪大帅将“垓下之围”误解为“围猎”,对着虞姬大声喊道“给我唱个十八摸”,席间的军阀们纷纷拍桌叫好;而站在戏台上的普通汉子,从怯懦到放声高唱,演绎出真实的情感,让这荒诞的表演反而流露出艺术最真挚的温度。笑声未落,泪水却不请自来——这既不是戏班的困境,更是那个动荡时代中,所有试图守护一些东西的人们,不得不承受的无奈。
德祥大戏院的舞台虽小,但民国的时代舞台却极为广阔。权力在戏台上肆意揉捏剧情,而命运则在观众席上将众生推得东倒西歪。侯喜亭等人在妥协中藏匿着坚守,底层的大嗓儿们在混乱中迸发出真情,就连横行霸道的洪大帅,也不过是这乱世剧本中的一处荒诞注脚。
在散场时,那句“人生如戏”再度浮现,在我心中仿佛有了新的理解:即便剧本可以被篡改,舞台也可以被强占,只要演者心中那份真实依旧存在,艺术便永远拥有打破桎梏的力量。这或许就是《戏台》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明白,即便风雨如晦,总有某些东西比枪杆子更加坚韧,也比乱世更为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