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
唯有明白人民在历史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主旋律作品才能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
8月3日,电影《731》定档,全网关注度极高,不由让人联想到正在上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可谓“叫好”又“叫座”。这又一次证明,群众并非不爱主旋律作品,而应聚焦主旋律作品要怎么讲,才能入脑入心。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总会存在主次关系,正因如此,一些创作者将配角“脸谱化”,主角“英雄化”,让人看了既无代入感又无逻辑自洽。反观近年来,不少主旋律作品,在收获好口碑的同时也获得了市场认可。
《南京照相馆》中,曾假死临阵脱逃的宋存义,留下为弟弟报仇而牺牲自我的高光时刻;《山花烂漫时》中的“差生”柳细莺从“摆烂”到“不服输”,拼出了她的灿烂未来;《小巷人家》中从小寄人篱下的向鹏飞,长大后不忘舅妈对自己的点滴恩情……他们都是戏份不多的配角,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正是一个个配角的合理化表达,让故事完整、让世界真实。他们既活在“荧幕里”又仿佛是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人民史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
当下,各类短剧App纷纷上线,个别短剧的市场占有份额已超过长剧。有的人开始放弃思考,只图大脑的即时快乐,因此有不少网友称这些“短爽剧”为“精神鸦片”,足见真正令人感动、深思,甚至改变生活状态的“精神盛宴”对于当下的重要意义。
“主旋律”不意味着“单旋律”“老旋律”“大旋律”。时代在不断发展,“老调”不“新唱”自然没人看,但只是“唱高调”可能换来曲高和寡。作品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把在实践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结合当下实际融合进作品中,让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落得稳、立得住。
《南京照相馆》的口碑市场双丰收,再次打破了一些人对主旋律作品“说教”“枯燥”的刻板印象,也为主旋律作品进一步发挥主旋律作用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窥一叶而知秋,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塑造者。每个人的困苦绝望、每个人的蓄势待发、每个人的阔步向前,都是时代不可或缺的部分。唯有明白人民在历史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主旋律作品才能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实现“正能量”与“大流量”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