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涌现出大量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作品,我观影颇多,感受良莠不齐。
许多老一辈导演的作品,风格如同纪实文献,力求还原历史真相。然而,部分中生代导演的尝试,却显得刻意而生硬。他们试图为侵略者塑造人性化的桥段,这种手法不仅显得突兀,甚至令人反感,如同在佳肴中掺杂异物,令人作呕。
相比之下,新生代导演作品《南京照相馆》则另辟蹊径。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切入,聚焦侵略者的个体行为,却成功展现了整个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本质——人均法西斯,并非夸大其词。 这并非否定个体良善的可能性,而是直面群体性罪恶的现实。 如同今日的以色列,我们无法否认个体善良的存在,但其法西斯主义的根基依然不容忽视。
为何某些电影执着于在侵略者中寻找“好人”?其意图或许在于寻求理解,但这种理解对于法西斯主义者、侵略者而言,是必要的吗?他们至今仍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等罄竹难书的暴行,甚至仍祭拜战死的侵略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先辈的惨痛牺牲去理解他们的罪行?
我更渴望看到像《南京照相馆》那样,深刻而纯粹地揭露侵略者罪恶本质的影片。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我们反思法西斯主义的滋生根源,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对世界的毒瘤。 令人遗憾的是,日本至今对那场侵略战争的反思仍不够深刻,而一些人却对《南京照相馆》这类直面战争反思的优秀作品表现出歇斯底里的抵制,与犹太民族对历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美化法西斯侵略的行为,国家应借鉴西方经验,完善相关立法,进行严厉制裁。
最后,我想谈谈中国新生代导演。郭帆、饺子、申奥等导演,与部分深受西方电影影响的导演相比,展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征,他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之路,并因此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在电影艺术领域同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