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日益下滑,两位年逾花甲的老将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在今年强势重返大银幕,再次为“美式大片”打出了响亮的招牌,彰显了雄风。
此时,《碟中谍8:最终清算》仍在热映中,并且成功跻身今年进口片的票房冠军之列。而由布拉德·皮特担任制片人并主演的《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则接过了接力棒,为暑期档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受制于题材和中文译名的影响,影片的排片和票房表现尚未达到预期,然而豆瓣上超过9万人给予了8.5分的高评分,足以让人热血沸腾,并为持续低迷的原创IP电影以及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去市场份额的好莱坞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整部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在疫情期间观看的网飞F1纪录片《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片中提到了一支长期垫底、面临解散的车队,科辛斯基深受触动,决定以车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为框架,传达出赛车竞速独特的魅力。
看似这是一部经典的“草台班子逆袭”的爽文,加上苹果公司巨额投资和海报上布拉德·皮特那张毫不神秘的明星脸,种种可预见的元素可能会让一些观众把它视为一个单薄的流水线产品。但当你沉浸在一系列震撼感官的奇观镜头中,牢牢坐在IMAX影厅的座椅上,像握住方向盘一样捏紧扶手,之前的疑虑瞬间消失。片头的宣传语“从飞机引擎的轰鸣,到银针落地的轻响”,在此刻变得尤为具象,甚至连麻木的感官都被激活,仿佛在吸收那股风驰电掣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电影注定是为影院而生的?《F1》给出了一个虽然稍显简单,但却令人信服的答案。它以极致的工业追求和技术含量,点燃了暑期档的躁动之火。
尽管赛车运动在国内的主流地位依然不高,但观众对于赛车题材的电影却并不陌生。从《速度与激情》系列中的“伐木累”呼声,到业内高度评价的《极速风流》和《极速车王》,再到完全本土化的《飞驰人生》,赛车片能吸引观众的原因很简单:这项强调速度和生理极限的运动本身就充满了天然的吸引力与冲动。
与传统的赛车题材电影相比,《F1》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它并非基于著名车手的故事改编,而是原创的虚构故事;二是全片没有使用绿幕,100%实景拍摄。
这意味着什么?影片聚焦的是F1赛事,这项被称为世界上最烧钱且商业潜力无限的体育活动,赛场上的每一匹马力背后都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得益于顶尖科技和赞助商的支持,F1赛道上的紧张和刺激,远超其他体育赛事。
为了忠实呈现这一切,影片获得了在真实F1大奖赛期间进行拍摄的许可,拍摄了真实的赛道、车队以及观众群体。此外,七届F1世界冠军、传奇车手刘易斯·汉密尔顿作为联合制片人和技术顾问参与其中,贡献了大量专业建议,涵盖了驾驶技巧、战术布局等各个方面。对于铁杆F1迷来说,片中的“彩蛋”绝对是一个不小的乐趣。
能够将如此复杂的项目成功呈现,正是科辛斯基的强项。从他的首部作品《创:战纪》到与汤姆·克鲁斯合作的《遗落战境》和《壮志凌云2:独行侠》,这位工科出身、擅长广告美学的导演,虽然产量不算高,并且在叙事上有一定短板,但他对电影工程和技术的执着,使得他在精准的类型框架下,能够将每一部作品的工业美学打造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大制片厂和顶级明星的青睐。
早在《F1》的筹备阶段,影片就已经注定要与三年前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壮志凌云2:独行侠》对标。这两部作品在幕后阵容上高度重合,尤其是在拍摄技术上,《F1》将赛道拍摄做了进一步的升级。之前的摄影系统被小型化,变得更加轻便,并且与梅赛德斯-AMG的F1车队合作,打造了六辆赛车,确保影片能够呈现出更加真实且刺激的画面。
因此,观众能够看到许多酷炫的镜头:从赛车手的第一视角(POV)快速贴地拍摄,到面部特写和侧翼的环境细节,再到与全景俯瞰镜头的速切交织,即便是对赛车运动并不熟悉的观众,也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动力循环,仿佛亲临重金装备的驾驶舱,体验实况竞速的震撼。
与这些高燃画面相匹配的,还有由汉斯·季默操刀的激昂配乐,以及亢奋澎湃的赛场解说。这个体育片中常见的叙事元素,除了推动比赛进程和煽情之外,也承担了一部分科普功能。安全车、尾流、换胎策略等专业术语的点缀,让电影的专业性更加立体。
片长近两个半小时的引擎轰鸣过后,影片在阿布扎比大奖赛的收官战中,将皮特饰演的主角桑尼·海耶斯带入最后一圈时,选择了消音的处理方式,创造了一种“赛车/电影之神”降临的感觉:外界的噪音被完全隔离,只剩下高速飞驰的视野,以及人物超然于赛道之外的视角。
这一刻让人联想起皮特主演的另一部科幻影片《星际探索》,虽然当时该片票房惨败,但却被不少影迷评选为“年度十佳”。在那部充满诗意和反思的科幻片中,宇航员罗伊戴着头盔,脸上满是光影交织的疲惫神色。此刻的桑尼,驰向终点时让影院静谧无声,观众只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He’s flying.\"
对海耶斯来说,赛场上的死亡阴影和毁灭性代价,不过是为了眼前这短短的几十秒,将身体抛掷出去,享受奢侈而忘我的心流状态。
影片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的这句话,不仅是桑尼性格的写照,也体现了他洒脱无拘的个性,犹如西部牛仔。
不过,与《壮志凌云2:独行侠》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不同,赛车毕竟是一项集体运动,F1赛事更强调团队协作,影片的核心任务便是展现APXGP车队如何在绝境中重生,重新凝聚士气。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遵循了经典的“双雄对决”模式:桑尼和皮尔斯,前者是一个落魄的老江湖,后者则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星。两人初次相遇时便充满火药味,在记者会上彼此相互调侃。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他们之间明显的年龄差,俩人的关系更像是父子兵。剧本埋下了多个伏笔,例如他们都在13岁时失去了父亲,海耶斯也多次在比赛后劝诫皮尔斯。其情感波动并非出于对成绩的争夺,而是源自对队友的关心,尤其是担心皮尔斯像年轻时的自己一样冲动,最终葬送职业生涯。因此,二人在性格和命运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海耶斯的应对方式,他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在赛场上,他凭借对规则的巧妙钻研,屡屡采取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为车队争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