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一个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日子,也成为电影《731》的上映日期。这部备受瞩目的影片,在定档前便已掀起轩然大波,其预告片中令人震撼的画面——囚笼中饱受折磨的同胞,手术台上幼小的身躯,以及零下30℃的活体冻伤实验——让384万观众标记“想看”,同时也迫使片方史无前例地在预告片上打上了醒目的“未满18岁慎看”警示。
这并非单纯的商业考量。导演赵林山在哈尔滨平房区遗址前,凝视着手中泛黄的731部队实验报告复印件,眼神中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为了这部电影,他潜心数年,查阅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包括哈尔滨图书馆收藏的731部队实验记录、幸存者亲身讲述的惨痛经历,以及国际军事法庭的庭审材料等权威文献。 一句他在日本采访时听到的话——“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成为了他创作这部影片的强大动力。
影片直面731部队在哈尔滨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包括细菌战研究以及对无辜百姓进行的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预告片以黑白影像为主,画面压抑沉重,力求真实还原那段黑暗的历史。囚笼、手术台、冰天雪地下的冻伤实验……每一帧画面都如同尖刀般刺痛着观众的心灵,拷问着人性的底线。 这种极具冲击力的视觉风格,既是对历史氛围的真实呈现,也是对观众情感的一种保护,避免过度血腥暴力画面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姜武、王志文等实力派演员的倾情加盟,更增添了影片的可看性与感染力。
《731》的上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原计划于2025年7月31日全球预映,这一日期无疑与“731部队”的名称产生巧妙的呼应。然而,预映并未如期进行,网络上关于“超180万次举报导致延期”、“日本23条抗议施压”等传闻甚嚣尘上。今日霍州迅速辟谣,指出这些说法均为不实信息。业内人士分析,预映的目的是测试观众反应,以便收集反馈意见并对影片进行必要的调整。最终,《731》定档于9月18日全国公映,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无疑强化了影片的历史警示意义。片方官博发布的海报上写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铭记,是为了更好前行。”
影片尚未上映,却已在观众中引发热烈讨论。“想看人数”突破384万,高居近期想看榜首,社交媒体上也充斥着“想看《731》”的呼声。许多网友表达了强烈的观影期待,渴望通过这部电影了解那段沉痛的历史。这反映出当代中国人对历史的集体关注,尤其是在和平年代成长的年轻人,他们渴望了解民族曾经的苦难,并以此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然而,《731》也并非没有争议。预告片中一句关于战争动机的台词,被批评为淡化了日军的罪行,扭曲了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影片的艺术风格也引发讨论,部分观众担心预告片中黑白影像的运用与沉重主题略显格格不入,甚至可能降低观众对暴行的敏感度。 更有评论指出,明星阵容的加入,可能会弱化历史反思的深度,将悲剧转化为“娱乐化叙事”。这些担忧也触及了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核心困境:如何在保持历史严肃性的同时,实现大众传播的有效性? 而导演在把握影片伦理尺度上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如何平衡情节的曲折性与历史的真实性,是创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针对影片的“未满18岁慎看”警示,许多家长也表达了担忧和困惑。专家建议,家长应在观影前做好心理建设,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历史,理解和尊重那些在历史中受苦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那段不能被遗忘的过去。 对于未满18岁的青少年来说,选择合适的观影时间和方式,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更为妥当。历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传递真相的同时,充分考虑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
电影《731》以“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为主题,或许能成为家长引导青少年理解历史的良好切入点:在了解苦难的基础上,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并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向未来。 当观众走出影院,抬头看见和平年代的繁星点点,或许更能体会片尾那句点题之词的深刻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