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连央视也救不了,差评如潮、千篇一律被“高估”的张译
这一次,就连张译都保不住口碑了。
《以法之名》上线才两天,满屏都是“失望”“雷同”“演技疲劳”。
原本这部剧是妥妥的爆款配置,三年打磨的剧本、最高检和央视强强联合、傅东育的掌舵又有张译、蒋欣双主演。
到底问题出在哪儿了?
不是因为观众太挑了,而是套路玩太久,翻车是迟早的事情。
01
最先翻车的是张译。
不是他演不好,而是观众已经提前知道他会怎么演。
《以法之名》里,饰演检察官洪亮的张译,一出场就是熟悉的配方:眉头紧锁、语气低沉、动作谨慎。脸上一副深沉的愁容,好像永远都在背负着整个世界。
看完的观众,都不禁困惑,这是洪亮?安欣?程兵?还是顾晓阳?
角色之所以这么模糊,归根结底,是张译越来越像张译,不像角色了。
观众看惯了“张式演法”:一皱眉代表压力大,一顿挤眉弄眼就是情绪失控,一开口就像背着十年的秘密。
张译以前靠这套方法吃得开,但现在这招已经不灵了。
演什么都像“自己”,那说明他的演技出现了“固化”。
就像把五道不同菜名的菜,换个盘子上桌,可味道还是一样的酱油味。
02
张译的勤奋没人否认,从2019年到现在,他几乎没歇着。
一年六部戏是常态,电视剧、电影轮番上。高产让他“永远在线”,但也让观众逐渐“审美疲劳”。
当一个人老是演警察、检察官、纪检干部,不断复用同样的情绪路径、表演节奏,就算演技再扎实,观众也会腻。
《狂飙》《他是谁》《无价之宝》《满江红》,这几部一连串下来,观众早就习惯了张译的“惯性反应”。
一出场便猜到结局,一开口就能预判走向,情绪还没酝酿,观众就走神了。
当你演技的“熟练度”变成“公式感”时,就再难调动观众的情绪。
张译自己也知道累了,曾在领奖时坦言:“观众累,我也累”。话虽真,但新剧一上线,角色依旧老配方,累的不是张译一个人,而是所有把他当“保险牌”的剧组。
03
张译的表演困境,不在于他个人。
这几年,主旋律剧、刑侦剧、纪检剧成为各大平台的“保险”,并且模式都差不多,挂名张译,再加几个悲情镜头、带着官腔的对白、几段内心独白,就开播了。
但足够“保险”不等于就是好作品。
《以法之名》里的逻辑问题暴露无遗。省检察官为了私情亲自解救嫌疑人,现场摘手铐、被人反手拿捏,这不是职业操守的问题,而是对职业底线的轻慢。
当创作者失去对现实的尊重,观众又怎么会买账?
导演傅东育原本想表达“法律人的信念困境”,结果呈现出的却是“法律人的情绪崩溃”。
这种错位,不怪观众挑剔,怪就怪剧情无法自洽、人物没有厚度。
张译,是这部剧最后的牌。但这张王牌,如今也撑不起来了。
恨玲说:
张译的演技,没人否认。
可如果一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打转,就算演技再好,也只会让观众觉得腻烦。
张译似乎没有给自己机会去演别的,医生、疯子、落魄诗人、市井小民,他不是不能演,而是没去挑战。
一个真正的好演员,不是让人“看得安心”,而是“看不出套路”。
演得让人有“陌生感”,才是真正的突破。
《以法之名》的失败,其实是一个节点,也在提醒张译该换换了。
演技越好,越要躲开惯性;越是熟练,越要警惕重复。
真希望下一部作品上线时,张译不再是“正义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