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在中国影视圈,有些角色演砸了,毁掉的不只是口碑,更是演员的职业生涯。
扮演毛泽东,无疑就是这样一块“试金石”,一份高风险的行业认证。在这片表演的“圣地”,两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早已矗立多年。
第一座是古月。他的入选,仿佛带着几分天命——叶剑英元帅一句“有点像”,便将他与这个角色紧密相连,从此一生不离。
为了这份认可,古月付出了极致的努力,从口音到发际线,都无限贴近历史原型。他一生八十余次出演,为后人诠释了“形神兼备”的模仿式表演最高准则。
另一座丰碑属于唐国强。谁能想到,一个曾被称为“奶油小生”的演员,竟能成功驾驭如此厚重的角色?他深知自己外貌上不占优势,索性另辟蹊径,放弃了外在的刻意模仿,转而深挖内在“神韵”的契合。
凭借对人物精神气质的精准捕捉,他不仅得到了主席后人的肯定,更用五十余次的演绎,为后来者竖起了另一种表演范式。
这两座丰碑,既是业界标杆,也是无形的藩篱。后来者仿佛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追求极致还原的“形”,要么深掘精神内核的“神”。表演的规则,似乎已板上钉钉,不可撼动。
——【泥土里的根:一个非典型样本】——
可偏偏,于和伟两者都不是。翻开他的履历,你找不到任何与“伟人特型”相关的基因。他的人生底色,不是艺术世家的熏陶,而是生存的挣扎。
在东北那个塞进十一口人的贫困家庭里,父亲早逝,他靠母亲和兄姐拉扯长大。为了他能读书,姐姐甚至卖掉了给自己孩子准备的钢琴。
苦难不是他日后用来点缀履历的谈资,而是深深扎根在他生命里的底蕴。
正是这段经历,意外地成了他表演中最珍贵的“原材”。它让于和伟对人的困境,有了一种无需学习的、本能的共情力。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现象级走红的“蹦迪”视频,给他贴上“叔圈顶流”的标签时,他却早已超越了那些表象。他不是那种需要靠扮演伟人来证明自己的演员。
成名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哥哥姐姐们买房,带当年的恩师去最好的医院。
这些埋在生活里的朴素选择,与他在镜头前塑造的复杂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他——一个懂得生活本味的人。
当这样一个演员决定扮演毛泽东时,他注定不会走前人铺好的路。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发生了偏移:他要解决的不是“像不像”的问题,而是“信不信”的问题。
他要让观众相信,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瞬间,那个人就是那样思考和感受的。
——【不为形似,只求神真:一场心理考古】——
为此,于和伟选择了一种近乎“心理考古”的笨拙方法。他没有在造型和口音上耗费心神,而是把自己关了半年,一头扎进湘江战役的故纸堆里。
他要弄明白,一个刚刚经历惨败、指挥权被剥夺的领导者,内心会经历怎样的风暴?那种愤怒、不甘、痛苦,以及在绝境中重新燃起决心的心理弧光,才是他真正想要抓住的东西。
这种创作方式,本质上是一场有意识的“去符号化”运动。
他拒绝把毛泽东演绎成一个永远正确、高瞻远瞩的神话人物,而是要把他还原为一个在泥泞中跋涉、在痛苦中抉择的“人”。
他想让观众看到,那份伟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淬炼中,被锻造而成。
——【凡人之境,史诗之魂:一种集体叙事】——
最终,呈现在《伟大的长征》里的,是一个崭新的形象。
当镜头拉近,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熟悉的领袖剪影,而是于和伟脸上真实的汗水、泥污与血痕,是他眼神里透出的疲惫、坚毅与思索。观众得以重新认识这个人物,理解他的挣扎与成长。
这种创作理念,也不仅仅是于和伟一个人的坚持,更是整个剧组的共识。导演张永新带领团队耗时三年,实地重走两万公里长征路,听当地老人讲述那些未被写进正史的细节。
这部电影的野心,是要打破单一的中央红军视角,将红二、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乃至南方游击队的艰辛历程都纳入叙事,构建一幅更完整、更具人性温度的历史全景。
曹磊饰演的周恩来,在病榻上依然笔迹工整。何政军诠释的朱德,带着一份红军后代的使命感。
即便是王劲松演绎的蒋介石,也脱离了脸谱化的反派设定,有了更多战略决策者的复杂性。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性选择的真实战场。
——【另辟蹊径,大道无声:一种艺术的可能】——
于和伟在其中,如同一块被精准安放的基石。54岁的他,早已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
他选择挑战这座表演的高峰,目的不是为了超越谁,或是推倒哪座丰碑。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道行业内最难的考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法。
他没有喧嚣地宣战,也没有打败谁,而是用一次沉默而坚定的表演,让躁动的娱乐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真正的表演,或许无关乎你“像不像谁”,而在于你有没有能力,让观众相信,那里有一个“活着的灵魂”。 这条被他拓宽的道路,也许比之前更难走,但它通往的方向,无疑也更加深邃。
参考信息: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长征》举行开机座谈会.闪电新闻.
演员于和伟,有新身份.鲁中晨报.2025-01-08
《走在回家的路上》于和伟重回故乡感受家的温度——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