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世龙,一位曾在银幕上演绎超过七十个角色的演员,他的名字常常伴随着影视作品中英雄的形象。然而,现实中的他却是一位孤独的老兵,经历了三段婚姻,承受了失去儿子和妻子的痛苦。尽管晚年他再婚,并娶了一位影迷为妻,但他最终选择与前妻合葬,这一决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了如此复杂的决定?
刘世龙出生于1930年,童年的记忆充满了战争的阴影。姐姐在日军扫荡时被俘并杀害,而他至今无法记得她的面容,只依稀记得那具被大人们从村头挖出的焦黑尸体,大家说那就是姐姐。他九岁便参军,十一岁成为宣传队员。虽然身材小,嗓音却异常响亮,敌人稍一耳闻,便能察觉到他的存在。村里的长辈们曾笑着夸他:“刘家小子,天生就适合演戏。”但那时,他觉得这只是羞辱。
16岁时,刘世龙已是军区文工团的队长,带领着一群人排练《白毛女》和《黄河大合唱》。然而,长时间的排练并没有带来赞赏,反而充满了批评。战士们说:“这些戏能打动我们吗?如果敌人来了,能保命吗?”刘世龙固执己见,决定亲自去前线,拉着那些受伤的战士一起听戏。一次演出结束,战士们泪流满面,虽然他不声不响,但他明白了,“戏,是为了活着的人。”
1960年,刘世龙被选中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那时他对电影一无所知。第一部作品是《刘三姐》,剧组邀请他扮演“阿牛哥”,一个淳朴的乡村小伙。他看着剧本,不禁发愣:“这不就是耍贫嘴吗?”导演笑道:“你不是学戏的吗?现在要学会说话。”剧组来到广西后,他开始学习唱山歌和说方言,但他的动作笨拙,山歌总是跑调,常常成为笑柄。一次他去村里听民歌时,看到一对老夫妻吵架,妻子嘴里脏话不断,而丈夫却用歌声回击,四句一押韵,句句有力。村民们拍手叫好,而他愣住了,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戏,源自生活。
三个月后,《刘三姐》上映,阿牛哥一角火遍了大江南北。观众们笑道:“他就像是我们邻居家的二傻子!”刘世龙听得面红耳赤,却暗自庆幸:“电影是演戏,但更像人生。”
四年之后,他接到了《英雄儿女》的邀请。导演告诉他:“这次你演的是一个战士。”他本以为是传统的英雄角色,但王成却是个牺牲者。由于“牺牲”让他想起了自己过去的失落,他一度想推辞。可是导演递给他一份战争记录,记录中提到一名战士在炮火中壮烈牺牲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开炮吧,同志们!”刘世龙默默点头,内心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
拍摄过程中,他站在火药堆旁,爆炸声一阵接一阵地响起,硝烟呛得他难以呼吸。他不断重复着“向我开炮”,直至被炸伤,筋疲力尽地坐在地上喘气,心里想着:这才是对得起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士们。
拍完电影后,他回到家,看到儿子刘小龙在地上玩积木,而妻子卢敏则在一旁织毛衣。家里一片冷清,没有人关心他的伤势,也没人提起他拍电影的事。当他问妻子:“你怎么不看我的电影?”卢敏淡淡地回答:“孩子要照顾,哪有时间?”这也是三年来他们第一次单独坐下来交谈。彼时,他才发现,他们之间的话题已经寥寥无几。卢敏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是个很有天赋的演员,演过不少电影。但自从有了孩子后,她便开始待在家里,渐渐变得像个隐形人。
有一天晚上,卢敏突然对他说:“我想离婚。”他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卢敏看着他,语气冷静地说道:“我们一直在演戏,我装贤妻,你装好丈夫。”第二天,卢敏便带着儿子离开了,留给他一个空荡荡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