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释永信被调查已经过去10天了。这段时间,他官网的信息被悄悄撤下,戒牒也被注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等待他的肯定是法律的审判。
可就在大家等消息的时候,一位顶着教授头衔的网红却突然爆料,说释永信已经交代了一堆 “罪行”,可网友很快就发现,他这篇所谓的爆料疑点重重! 而这位教授的所作所为比起释永信,也好不到哪去......
网红教授出手
释永信这次出事,着实照出了不同的众生相,尤其这个挂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头衔的杨帆,更是这场流量狂欢中,最“小丑”的那个人。
他洋洋洒洒千字长文,字里行间透着“内部人士”的底气,声称自己掌握了调查中的“惊天内幕”。按照他的说法,释永信已经全盘交代,其罪行之深、之广,远超公众想象的极限。
他信誓旦旦地说,释永信在瑞士有价值三千万美元的奢华庄园,在迪拜坐拥海景别墅,还游艇、古董字画、海外私密账户,应有尽有。
那些数额动辄上亿,甚至高达十五亿美元的存款,以及短短三年内非法转移的五十亿资金,简直像一个神话故事。
他甚至言之凿凿地提到,释永信勾结国际集团,为背景复杂的海外文化机构效力——这哪是一个和尚,分明就是个国际犯罪集团的幕后主脑。
精心表演露马脚,学者光环黯然失色
可这些看似精确到美元、精确到年的指控,细看之下,却像个漏洞百出的筛子。
最核心的问题很快就被无数网友点破: 这些本应高度保密的调查细节,一位大学教授是如何“亲临现场”般了如指掌的?杨帆的叙述,与其说是揭露真相,不如说更像在编排一部荒诞的剧本。
更可笑的是,这篇“千字长文”里,“释永信”这个主人公的名字,竟然数次被错写成“世勇信”、“是永信利”这样低级的错误。
一个拥有博士学位、执教数十年的知名学者,会犯下如此简单的错误,这篇爆料的权威性瞬间跌到谷底。
人们开始质疑:这真是位教授写出来的吗?这不像是学者,倒像是个急于哗众取宠的“键盘侠”。
果然,随着舆论发酵,杨帆本人的“黑历史”也随即被扒了个底朝天。他曾因课堂冲突与学生破口大骂、肢体冲突,还留下“急了怎么不可以骂人”的“金句”。
更早时,他甚至卷入论文抄袭风波,虽然官方后来认定不构成剽窃,却仍被停职检查。
这些旧事,勾勒出一个极度矛盾的形象: 一位本该严谨治学的知识精英,却沉迷于用最粗暴、最具争议的方式制造声量,在网络上“老谣棍”的名号早已不胫而走。
所以,当他又一次抛出关于释永信的“猛料”,公众早已不会轻易相信,至于他这么做的动机,绝非为了大义,而更可能是为了“ 蹭流量”。
最终,杨帆面对如潮的质疑,选择了最怂的方式: 悄悄删除博文,销声匿迹。
风暴眼外众生相,各路人马争相消费
杨帆的“翻车”闹剧,仅仅是释永信事件舆论乱象中的一个缩影。
官方通报的指控其实相当明确: 挪用侵占项目资金与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以及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
然而,即便官方下场说明了情况,但是某些人依然要颠倒是非。甚至有人站出来替释永信“平反”,其中不乏经济学家的身影。他们承认释永信确实存在问题,但更强调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毕竟,正是他将一座曾仅有数名僧人的破败古刹,打造成了年收入超十二亿的“商业帝国”。
这种论调,无非是想将他塑造成一个功大于过、虽有瑕疵却值得肯定的“改革者”,功过相抵,便能减轻其罪。
与此同时,另一些人则忙着扩大打击面,浑水摸鱼。 一些曾与释永信有过合影或采访记录的女明星,比如杨澜、李湘等知名主持人,无辜被卷入这场是非。
她们的照片被反复解读,甚至被扯出所谓的“开光门”事件,哪怕央视主持人刘芳菲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也无法阻挡流言如病毒般蔓延。
这种借题发挥、将严肃法律问题娱乐化和桃色化的做法,本质上就是一场消费丑闻的流量生意。
喧嚣落幕待判决,真相终将浮出水面
纵观释永信案发后发生的这些事,可以说生动折射出了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的浮躁与撕裂。
有人急着爆料博眼球,有人忙着站队骂对错,也有人在等一个经得起推敲的结果。其实不管是谁都该明白,法律的审判从来不会被流言左右,真相的浮现也从不怕等待。
我们能做的,是少一分轻信,多一分耐心。毕竟比起一时的热闹,一个公正的答案才是对所有人最好的交代。
最后,想问大伙对于此事有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