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里,江亚菲和江亚宁这对姐妹,婚恋路走得截然相反。妹妹亚宁嫁给了孟天柱,日子过得稳稳当当,活成了父母爱情的翻版;而亚菲呢,挑挑拣拣到三十多,最后嫁给了离异带娃的王海洋。
其实亚菲打小就说 “要嫁就嫁爸这样的人”,可真到了自己选的时候,却一步步偏离了初衷。她的故事,说白了就是 “心比天高,眼高手低”,挑来挑去,把自己挑成了 “大龄剩女”。
1. 嫌孟天柱 “土”,错过了最稳的选择
安杰当初想把孟天柱介绍给亚菲,没成想亚菲一撇嘴:“嫁给他?怕不是要饿死我?” 这话说得够冲,其实就是嫌人家土。
孟天柱那会儿可是团级干部,农村出来的,没背景没靠山,全靠自己拼上来,搁现在就是 “励志男神”。可亚菲呢,就盯着人家吃饭吧唧嘴、说话带口音这些小事儿不放,连了解一下的耐心都没有。
她忘了,自己能在单位横着走,敢跟科长叫板 “我骄傲也能进步”,不就是沾了爸江德福的光?真论本事,她未必比孟天柱强。
更有意思的是,她看不上的孟天柱,到了亚宁眼里成了宝。亚宁觉得人家风趣幽默,俩人见一面就对上眼了。这就应了那句老话:“你弃之如敝履,人家视若珍宝。”
亚菲总说要找浪漫的爱情,可浪漫不能当饭吃啊。孟天柱这样的人,踏实肯干,对人真诚,本来是过日子的好选择,就因为亚菲那点 “小任性”,错过了。
2. 倒追司务长,看清了 “一厢情愿” 的真相
亚菲看不上孟天柱,转头就看上了司务长于大光。其实俩人压根没正经处过,全是亚菲自己一头热。她拿着家里的饺子去送温暖,人家一句 “司令家的饺子肯定好吃”,她就觉得是对上眼了。
后来安杰把于大光叫到家里问情况,人家直接懵了:“没谈恋爱啊,就是指导员对我挺好。” 说白了,于大光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享受着亚菲的好,又不想负责任。
等到于大光要调走,亚菲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为了我,不能不走吗?” 于大光想都没想就说:“命令都下来了,为谁也不行。” 这话多扎心,可亚菲愣是不愿承认 —— 人家根本不爱她,只是把她当 “上级的女儿” 捧着。
这次单恋失败后,亚菲嘴上说 “看破红尘,不结婚了”,其实心里还是没放下那点 “浪漫情结”。她总觉得自己能遇到更好的,却没想想:感情这东西,不是你想等,就能等来对的人。
3. 嫁给王海洋,是真爱还是 “将就”?
三十多岁的亚菲,遇到了回国的王海洋。当年那个吊儿郎当的 “纨绔子弟”,成了大学教授,只是身边多了个儿子 —— 他离婚了。
俩人倒是情投意合,可爸妈都不同意。江德福看不上王海洋,觉得他不靠谱;安杰更心疼女儿:“一嫁过去就当后妈,太亏了!” 可亚菲不管,偷偷就把证领了,生米煮成熟饭。
婚礼上亚菲笑得挺开心,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王海洋要是真疼她,就不会让她一个人扛着父母的压力;要是真在乎她,就不会用 “先斩后奏” 这招。
婚后亚菲为了照顾王海洋的儿子,干脆不生孩子了。有人说她 “想得通透”,可我总觉得,这更像 “没办法的办法”。她折腾了这么多年,终于遇到个 “自己喜欢的”,哪怕条件不那么完美,也只能认了。
亚菲单位的人给她起了个外号叫 “理她娘”,意思是她强势、不讲理,其实说白了就是 “拎不清”:大事上感情用事,比如为了于大光要死要活;小事上又斤斤计较,比如嫌孟天柱吧唧嘴。
最后说句实在话
亚菲的爱情观,其实跟很多年轻人挺像:总想要 “完美的爱情”,既要有感觉,又要条件好,还得浪漫体贴。可现实哪有那么多 “完美”?孟天柱踏实,她嫌土;于大光会来事儿,却不爱她;王海洋有感觉,却带着娃。
其实感情这东西,就像穿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没必要盯着别人的鞋好看,也别总觉得下一双更合脚。亚菲要是早明白这个理,或许就不会蹉跎这么多年。
不过话又说回来,日子是自己过的。亚菲觉得嫁给王海洋幸福,那就是真幸福。只是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挑对象可以,但别太 “拎不清”,别让 “任性” 错过了对的人,也别让 “等待” 熬成了 “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