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牟敦芾执导的《黑太阳731》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观众的心灵。这部影片原本计划上映,但因其过于真实和震撼的表现,未能在内地公映,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童年阴影”。尽管如此,这部影片的制作与背后的故事,仍然让许多人记忆深刻。
电影《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再次激起了观众们的愤怒,而这股愤怒情绪,与《黑太阳731》所带来的感受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南京照相馆》拍摄手法较为克制,但它同样让观众们对历史的不公感到愤慨,仿佛那段血淋淋的历史从未远离我们。
当牟敦芾决定拍摄《黑太阳731》时,正值改革开放十周年,香港电影业进入黄金时代。而牟敦芾此前的作品,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少林寺》,已经为他赢得了不少声誉。然而,面对政府的劝阻,他依然坚持拍摄这部电影。因为当时中日关系较好,部分人希望他暂缓拍摄,以避免对两国关系造成不良影响。但牟敦芾不为所动,他坚持认为,历史真相不容隐瞒,并在影片开头打上了“友好归友好,历史是历史”的字句。
为了最大程度地呈现那段历史的惨痛,牟敦芾决定采用纪实手法,追求最大程度的真实。他在拍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大量真尸体,还让剧组前往医学实验室,获取真实的尸体进行拍摄。对于这部电影的真实性,制片人林先生回忆称,初期的拍摄使用了道具和假尸体,但牟敦芾坚持要用真材实料,确保呈现的画面不打折扣。甚至在一些极其残忍的场景中,工作人员看到的不是简单的道具,而是将尸体的四肢剁下,安放到演员身上拍摄。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时刻进行消毒,场地也要求演员与工作人员佩戴口罩。
影片中的许多屠杀场景,使用了手持摄影和自然光线,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压迫感与真实感。为了忠实还原历史,牟敦芾还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甚至与亲历者交流,力求将这些历史故事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影片的核心主题是揭露日本侵华期间的细菌战罪行,标志着这类历史罪行首次在大银幕上被公开曝光。1945年,日军为了进一步推进731部队的研究,将一批少年兵拉入战斗,他们的上级教导他们把中国人视为“原木”,可以随意残害。在这种思想洗脑下,这些少年兵展开了一系列人道主义惨绝的实验。
影片中有一场令人心碎的场面:一位妇女被迫在极寒的天气下,裸露双臂,身上不断被冰水浇灌。当她的双手完全冻僵后,日军士兵将其手臂浸入热水中,撕裂她的皮肉,场面触目惊心,令人无法直视。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拍摄,电影真实还原了日本731部队的罪行,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本性。
1995年初,《黑太阳731》在峨眉电影厂的小会议室进行了首次放映。尽管影片非常真实、震撼,但因其血腥的内容,影片的放映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观看的几位观众对此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电影过于血腥,缺乏内涵和张力。最终,这部影片未能在内地上映,一些人认为其未能公映,是为了给另一部同题材电影《南京1937》腾出位置。
牟敦芾的这部电影虽然未能引发广泛的讨论,但它无疑在中国影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拍完这部电影后,牟敦芾曾计划拍摄《黑太阳3之告别战争》,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此后,他参与了李华月执导的《血恋》,并在拍完后选择移民海外,彻底告别了影坛。
牟敦芾的创作风格一直以真实和写实著称,他总是喜欢挑战禁忌,直面现实。虽然这些作品因为过于血腥而受到争议,但也因此形成了他标志性的导演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牟敦芾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给人以斯文的印象,极难将他与“重口味导演”联系在一起。
尽管《黑太阳731》未能继续拍摄第三部,但它依然深深刻在了观众的记忆中。通过这部影片,牟敦芾让我们看到了战争最丑陋的一面,揭示了人性最黑暗的深渊,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真相有时会被无情掩盖。731部队的罪行,不仅仅是几千条无辜生命的丧失,更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践踏。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历史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日本的罪行。
信源:
猫眼电影,《导演牟敦芾去世,作品《打蛇》《黑太阳731》以大胆暴力著称》
澎湃新闻,《知名台湾导演牟敦芾逝世,曾执导《黑太阳731》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