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戏台》一经上映,票房便迅速突破三亿,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这一成绩,也让人不禁回想起它在上映前经历的种种波折。
参与这部影片制作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极为认真。为了真实还原民国时期戏班的风貌,剧组专门邀请了苏州的老师傅来制作戏服,每一套服装的制作时间都需长达三个月。灯光团队更是反复调试,只为再现那个时代的独特氛围。老戏骨陈佩斯在拍摄过程中坚持不使用替身,尤其是有一场淋雨的戏,他竟然拍了二十多遍,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而黄渤在接下这部戏时,面临的口碑挑战也让他有些顾虑,像是在豪赌一把。为了确保戏的质量,他甚至要求等待京剧老师来指导,通过一个通宵的努力才拍完一场戏。陈佩斯更是全心投入,不仅抵押了自己的别墅,还动用了家里的积蓄,甚至连儿子和儿媳的钱也都用上了。
故事围绕着一个乱世中的戏班展开,特别是两位京剧演员尹正和余少群,他们的打扮仿佛把观众带回了那个民国时期,观影体验十分生动。这种效果,完全是剧组通过点滴努力所雕琢出来的。朱时茂在首映礼上情真意切地表示,如果票房不理想,他愿意每天在影院静静观看这部片子。作为陈佩斯多年来的老搭档,他深知陈佩斯从话剧到电影这条艰辛的路是多么不易。早年间,大道喜剧院的条件极为简陋,陈佩斯仍然在这里坚持演出《托儿》,演了整整一百多场。
陈佩斯一生信奉一个真理:戏比天大。老伙伴朱时茂对此深有体会。在多年前的春晚中,由于节目组不断改变他们的设计方案,陈佩斯因无法修改剧本选择了退场。如今在拍摄电影时,他依然保持着这种执拗的个性。
电影上映前,预售成绩并不理想,许多影院不看好这部作品,连黄金场次的排片都未能安排上,最终不得不撤档再度上阵。在这期间,投资方也撤走了六千万,令不少人对陈佩斯深感担忧。然而,他早就说过:“好戏不怕晚。”如今看来,果然如此,观众不仅能看懂这部好作品,更愿意为制作团队的心血买单。
当初电影定档时,影院对排片有些犹豫,而投资方撤资之后,局面变得更加艰难。尽管如此,陈佩斯和团队从未放弃,依然坚持拼搏,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片中细腻的细节,比如尹正和余少群的造型,都是团队经过反复打磨和考究,才最终确定的。
而当初撤资的投资方,如今看到这令人振奋的票房,心中恐怕五味杂陈。不过,陈佩斯他们早已面带微笑,欢快地将电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