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矛盾又上演了,这次的“主角”是电影《解忧杂货店》的导演韩杰和主演之一的王俊凯。
其实,在中国娱乐圈,导演对演员的“内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记得曾经,电影《上海堡垒》的导演滕华涛也把票房惨败的责任推给了鹿晗,称选角问题是电影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鹿晗当时是流量担当,但他在电影中仅有15分钟的戏份,没理由被推到风口浪尖。
再比如,电影《以法之名》烂尾之后,导演傅东育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影片开头拖沓、演员选择有失误,并坦言自己正在反思。这样一来,张译、李光洁以及陈胜龙等演员都间接成为了“背锅侠”。不过,作为导演,难道不应该站出来挺自己演员吗?
从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的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往往受利益和压力的影响,友情常常显得脆弱。如今,这场风波又轮到了韩杰和王俊凯。
至于事情的起因,韩杰在参加活动时提到了电影拍摄期间的一些“遗憾”,这才引发了舆论风波。他透露,当时邀请王俊凯参演时,王俊凯的档期只有两周,而且并非全勤,需要“提前预约时间”。更糟的是,王俊凯已经有了自己的表演老师,因此两人之间在角色塑造上的沟通不畅,思路并不同步。韩杰甚至好奇王俊凯这个年纪的流量小生,究竟一天到晚都在忙些什么,结果发现他除了看消息和玩游戏,几乎没做什么。
这一番话直接将王俊凯推到了风口浪尖。更有意思的是,当初电影宣传期间,韩杰可是对王俊凯大加赞赏。他曾直言王俊凯表现得“好到不舍得批评”,甚至还说:“小凯还用推荐吗?我们找他的”。而且,韩杰当时对票房也很满意,毕竟这部《解忧杂货店》是他导演生涯中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尽管票房只有2.23亿,但王俊凯的流量显然为电影贡献了不少票房。今天突然的抱怨,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也让王俊凯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如果王俊凯今天仍然是顶流,韩杰恐怕也不敢这么直言不讳地“倒油”。不过,近年来王俊凯的演技也屡次受到质疑,虽然有其原因,但不可否认,双方也都各有责任。
对王俊凯来说,这次事件无疑是一个警钟。单凭流量“撑场”拍烂片,并不能维持长久的口碑。时光一晃,“三小只”都已经成长,而他们也都在演员的道路上寻求转型。王俊凯相比于易烊千玺和王源,似乎更容易受到质疑,因为他的资源并不如其他两位那么强劲。
事实上,王俊凯这几年也曾有过不错的成绩。与张译合作的网剧和电影都收获了较好反响,尤其是《万里归途》,不仅票房达到15.9亿,还赢得了业内的一致认可。可是,作为流量演员,想要真正摆脱“流量标签”,王俊凯显然还需要更多努力。从演技上来看,虽然他有一定的潜力,但还没有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表现。至于剧本的选择,似乎也未必能带来更多亮点,像《野孩子》和《断·桥》,票房和口碑都只能勉强过关。直到《749局》的上映,几乎可以说是让王俊凯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电影口碑惨不忍睹,评分仅为3.2分,这一切都影响了他的公众形象。
这些经历表明,演员若拍出了烂片,虽然不一定能彻底影响他们的热度,但观众的认知和评价会受到极大冲击,而这就是现实的无奈所在。王俊凯的最大问题或许就是“心急”——急于借流量为电影“背书”,却忽视了这种方式会消耗演员的口碑。
相较之下,易烊千玺在挑选剧本方面显得更为谨慎,出演了《长津湖》和《满江红》这样的大片。尽管他在这些电影中的演技仍有不足,但随着电影的成功,他也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和认可。如今,易烊千玺不仅有了更多的演技机会,也证明了自己在剧本选择上的独到眼光。
或许王俊凯也可以借鉴易烊千玺的做法,先用作品赢得口碑,再逐步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毕竟,演艺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总的来说,这场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内涵风波,没什么赢家。韩杰被认为在蹭热度,毕竟八年没出新作,拿旧账来翻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而王俊凯虽然身为流量担当,却依旧未能凭借实力赢得观众的认可,也缺乏为自己辩护的勇气。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没有演技的明星往往很难撑得住人气。希望王俊凯未来能够用更多高质量的作品,打破自己的标签,证明自己的演技,赢回观众的口碑。
毕竟,演员的黄金期并不存在,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巅峰。希望王俊凯能够早日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