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被“穿越”吓到
很多人看到电影名《古今大战秦俑情》就会以为它是一部大规模的古装片,但事实上,开头却让人大跌眼镜:直升机飞过,霓虹灯闪烁,迪斯科音乐响起。别急,张艺谋故意这么安排的——他把观众直接丢进1990年代的香港,然后忽然拉回秦朝,告诉你——古代和现代之间,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遥远的距离。
整部电影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要活下去,就得在那些荒唐的规则中找个空隙钻;而女人,要活得更好,就得在‘我是谁的附属’这道缝隙里再挤一挤。”
二、三段时空,一条女人的“回头路”
秦朝:冬儿(巩俐饰)是准备陪葬的童女,而蒙天放(由张艺谋本人出演的兵马俑)是即将赴死的武官。两人一见钟情,但他们的爱只能在地窖里偷偷亲吻,下一秒就被拉去做“烧俑”仪式。
民国:冬儿转世成了一个三流小明星,依然被那些有权势的男人当作玩物任意交换。蒙天放成了被人遗弃的“活俑”,当他重新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深爱的女人又在别人的怀里。
现代:冬儿化身为一个来自日本的游客,站在兵马俑的坑前,突然泪如雨下——她虽然已经忘记前世的一切,但身体却还记得。
你发现没有?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女人的剧本似乎永远都是一样:美丽→被选择→被争夺→最终被牺牲。张艺谋把同一张脸放进三个不同时代,就是在问观众:“几千年过去了,为什么女人的命运一直没有改变?”
三、女人=客体?电影先点头,再摇头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
在秦朝,冬儿被推向烧俑的窑前,死死抓住蒙天放的袖子——她在求救;
在民国,她坐在黄包车里,面带甜美的笑容,试图讨好那些强大的男人——她在为自己的命运争取一线生机;
而到了现代,站在兵马俑坑前,她没有再抓住任何人的袖子,也不再需要取悦任何人。她突然捂住胸口,像是被某种情感所灼伤。
这是导演给观众的“先给糖再打脸”的策略:让你习惯女人是“被看、被爱、被救”的角色,然后突然间揭示——原来最痛苦的,是女人自己也曾相信这个套路。
四、片尾30秒,才是真正的狠招
电影的最后一幕,冬儿作为游客回头望了一眼,然后转身离开。没有激昂的音乐,没有慢镜头,只留下一抹背影。这个背影到底是什么意思?
它对蒙天放来说,是千年的等待后,迎来的一句“抱歉,我不记得了”;
对观众来说,则是在说:“别再幻想转世重逢的童话了,这一世,她有自己的飞机要赶,有自己的地铁要挤,最重要的是,她有自己的生活要过。”
导演通过“她走了”这三个字,彻底粉碎了之前所有的山盟海誓:女人不是来偿还前世的情债,而是来活出自己的这一生的。
五、巩俐的身体,再次成了宣言
巩俐在电影中有三次“脱”——
秦朝:她脱下囚衣——为了爱情;
民国:她脱下戏服——为了生存;
现代:她脱下和服——为了自己。
每一次脱,都是一次更加坦然的释放。最终,观众已经忘了所谓的“裸露”,只记得她眼中闪烁的光芒——“我的身体,不再属于任何人。”
六、别忘了,这还是一部“兵马俑”电影
电影中的兵马俑,就像一面照妖镜:
对权贵们:你们想用泥巴把人变成永恒的存在?可惜,一锄头下去,一切都碎得彻底;
对女人们:你们想把我做成陪葬品?不好意思,我偏偏要活成游客,还要买票来看你们。
七、简单明了的总结
导演没有高喊“女权”,也没有让女主角举着旗帜骂男人。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女人想要活得更好,首先得把自己从“谁的谁”中解脱出来。
解脱后呢?电影没有告诉你,但用一个背影就已经足够。路在前方,自己去走。
就像开头那碗孟婆汤,别人喝了忘却一切,而她却能从中喝出一股辣味,泪如泉涌:“原来,我这一生,不是来还谁的债,而是来爱自己的。”
各位亲爱的朋友,感谢你们的陪伴,“娱文娱视”将继续与大家一起向经典致敬,共同回顾影人辉煌,重温那些美好的时光!欢迎大家关注并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