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牛犇,是他演《牧马人》中的郭扁子,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与牛犇零距离接触,则是在1999年一部影片的拍摄现场。那天临近中午,脸庞黑黝黝的牛犇招呼众人:“同同同志们,吃吃吃饭喽……”我一愣,电影里说话很溜的牛犇是结巴?吃饭时,我问编剧,他回,片中角色是结巴,牛犇平时就刻意模仿片中人物说话,还将自己的脸晒黑,活脱像个老农民。我肃然起敬。
饭毕,我特意坐到牛犇身边,把误会他是“结巴”的事说了,称赞他真“牛”。牛犇摆摆手,冒出一句:“告诉你,那位台湾演员才叫牛呢。”原来,影片中有位台湾演员王孙,演过《星星知我心》《我是一片云》,刚过75岁,第一天拍戏,中午休息时眼角不慎撞在床头柜上,急送往医院缝了9针。从医院回宾馆,众人劝他卧床休息,他却说:“我这一跤跌得有水平,正巧在眉毛上,缝的针脚请化妆师颜色涂深些就盖住了,不能让剧组停下!”
牛犇原名与张学良差一字,叫张学景,生于1935年。“你肯定不晓得是谁替我改的名字。”牛犇得意地告诉了我这段往事。1946年,沈浮导演《圣城记》,片中有个“小牛子”角色,由谢添导演推荐,11岁初上银幕的牛犇首演告捷。1947年,白杨在香港拍片,推荐牛犇与她搭戏。彼时,演员的名字都流行单字,赴港前,牛犇请谢添为他改名字。谢添说:“大家平时都叫你小牛子,干脆再加上三个牛,叫牛犇吧。”当时他还不认识“犇”字,谢天说,念“奔”,四头牛跑得快。
我说:四头牛,真“牛!”“其实是五头牛。”见我一脸疑惑,牛犇笑道:“告诉你,还有一个,我属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