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周璟豪的长片首作《花漾少女杀人事件》正式公映。回溯到11年前,他从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曾在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担任程序员,而如今他与主演张子枫、摄影师余静萍共同走上了戛纳电影节的红毯。
在拍摄中,周璟豪一直在苦寻对这份工作的热情。2015年,他毅然辞去硅谷的职务,回国踏上了电影创作之路。他的起点是自学写短片和拍短片,随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今年5月,他随《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亮相戛纳,影片讲述了一位花滑少女如何在“想赢”欲望的牵引下,探索“冠军”之外的意义。这一故事,与周璟豪本人对人生的探索不谋而合:“在我看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获取内心的满足感,似乎更为重要。”
为了推广电影,周璟豪进行了多场直播。在一个布置简单的直播间里,他面对镜头时时常低下头,显得有些不自在,尽显朴素气质。一些网友调侃称:“第一次见到能聊出各种电影细节的导演。”他不仅谈到了电影的幕后故事,还分享了自己学习理科的心得,甚至大方回顾了在硅谷工作时的不愉快经历,因不喜欢加班而奖金最低的往事。
周璟豪的中学生活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度过,曾为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多次被媒体聚焦,直到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中学时期,他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参与多次重要活动,计算机、数学、摄影、书法等各类竞赛屡获佳绩,同时也是乒乓球队、篮球队和足球队的主力,甚至还举办过个人书法展。
2010年,周璟豪获得全额奖学金,前往哈佛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毕业后则成为硅谷的一名程序员。他回忆道:“作息规律、任务明确、汇报机制清晰,这些因素使得工作在许多人的眼中看似稳定。”然而,看似光明的职业道路,他却仅坚持了10个月便转身而去。
2015年3月,为了追寻电影梦想,周璟豪辞去了这份工作,回国从零开始。十年后,他的长片首作《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入围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外媒评价他作为崭露头角的导演,“对视觉叙事有敏锐的直觉”。
电影构思源于周璟豪的一次简单思考:“当一个人渴望做好一件事情时,他会面对怎样的挑战?”在影片中,张子枫与马伊琍饰演的母女关系,似乎映射着无数东亚家庭的缩影。江宁(张子枫)作为花滑运动员,面对“想赢”的欲望所施加的压力,渴望通过冠军证明自我,但反复的失败又让她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周璟豪坦诚道:“可以看到现实中那些充满野心的人,我本人也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当你太执着某个目标时,常常会触碰自己的极限。”他的电影探讨这一核心情境。当“赢”的追求与自身能力间的矛盾将江宁逼至绝境时,周璟豪说这是个“十分真实的瞬间”。影片最后,江宁终于放下了耳旁的评判,重新享受在冰面上滑行的快感。
在戛纳电影节期间,周璟豪沉浸在观影的氛围中,与观众们一起感受电影的魅力,而非单纯追求红毯上的光彩。在电影首映会上,他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创作旅程:“对我而言,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感觉无比感激。”
周璟豪在哈佛大学期间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并辅修政治学。进入大学后,他感受到了一些迷茫,并发现同学们都有明确的规划,直到接近毕业才意识到自己需找一份工作。在硅谷的10个月里,他虽主要编写产品新功能,但始终未能找到真正的热情。
回国后,他全心投入剧本创作,参加短片训练营。在经过多次尝试与反复中,周璟豪逐渐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并为能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感到欣喜。他也开始报名影展的训练营,寻找资源,支持自己的短片拍摄。
尽管面临经济压力,他一开始做了一些兼职,但时光荏苒,他希望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养活自己,经济焦虑随之增加。然而他坦言,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并不热爱此前的职业。周璟豪曾经天真地认为做电影并不艰难,实际创作却远比想象中难得多。
他进一步反思:“如果当初我过于理性,不去思考成功的几率,我或许不会如此坚定地迈出这一步。”这种盲目的勇气反而成为助推他前行的力量。他意识到,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投入其中,而不是被外界的标签所束缚。
总而言之,现实中的很多孩子,尤其是在父母期待下长大,身负压力。然而,《花漾少女杀人事件》的结尾却让我们看到,江宁和她的母亲都可以超越传统角色,成为充满追求的人。周璟豪在接受法媒采访时谈到对复杂角色的唯美向往,认为优绩主义是双刃剑,过度追求成功可能让我们丧失真实的自我及人际关系。
最后,他提到,“我以后肯定会继续做电影,希望在追求更高成就的同时,始终不忘初心,珍惜影像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