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与《一步之遥》:一次深刻的电影“翻案”
文|灰狼
姜文,这位华语电影界的重量级导演,尽管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31年才拍摄七部影片,这似乎让我们更能体会到他创作的深邃与独特。回顾他的导演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姜文的作品总能掀起热议,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影响。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姜文的电影就像一声惊雷,打破了电影界的沉寂,这部作品至今仍被视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之作。而《鬼子来了》则让姜文在创作的黄金期选择沉寂了五年。尽管如此,它依然被认为是姜文导演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瑰宝。
随着《太阳照常升起》的回归,姜文的作品再次激起了广泛讨论。尽管这部电影在当时未能引起预期的反响,票房表现也不甚理想,许多观众直言不懂,但近年来,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稳步上升,逐渐被誉为华语电影的新经典。
《让子弹飞》成为姜文商业最成功的作品,这部影片不仅叫好还叫座,台词中的金句更是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层层剖析出电影深层的含义。而《邪不压正》,虽然没能达到《让子弹飞》那样的成功,但也凭借其独特的讨论度、票房表现和口碑,牢牢占据着影迷的心。
然而,姜文的电影生涯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有一部作品显得格外特殊——2014年的《一步之遥》。这部电影不仅在豆瓣上的评分低至6.7,成为姜文导演生涯中最低的评分,甚至与《你行!你上!》相平。尽管票房成绩并不算太糟糕,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最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影片并未引起太多讨论,沉寂地过去了。
相比其他作品的反响,《一步之遥》似乎在姜文的导演生涯中显得格外“失败”,这是他唯一一部被广泛认为的“失败之作”。但今天,我希望为这部被视作失败的作品翻案,重新审视其独特的价值。
姜文的电影风格:梦想与讽刺的极致表达
“风格即人”,这句话用来形容姜文,再适合不过。对于姜文而言,电影是做梦的艺术,是讽刺的艺术,更是穷奢极欲的艺术。梦幻与讽刺贯穿他的电影,而《一步之遥》则把这种“穷奢极欲”演绎到极致。电影的铺张浪费与奢华的场景,正是姜文在最初雄心勃勃的创作冲动中展现出的奢侈品味。然而,影片的失败也让姜文在幕后痛苦不已,似乎证明他仍是那个充满孩子气的导演。
姜文的电影常常是对理想的疯狂追求,同时也映射出他内心的某种“浪漫法西斯情结”。这种情结不仅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得到充分体现,也贯穿了《一步之遥》的创作。这部电影中的现实感来自于那个穿着病号服的疯癫男子在风车上的呓语,随着风车下方无法分辨是照相机还是枪的声音,这一层“现实”最终被击破。
姜文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所维持的“现实感”是否能够得到观众的回应。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子弹飞》的成功、《一步之遥》的失败以及《邪不压正》的“临界”状态都可以从这层“现实感”中找到答案。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电影的深层模式与不同表述
《一步之遥》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是姜文“北洋三部曲”中的一部,与《让子弹飞》和《邪不压正》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模式几乎相同:三个男人(强盗、骗子、恶霸)与两个女人(妓女与圣母),这形成了一种极为鲜明的模式化。但即便如此,三部影片的表现手法却各自独具特色。
《让子弹飞》采取了强烈的外显方式,展现了强盗、骗子和恶霸之间的权力政治割据;而《邪不压正》则以内隐的方式,通过记忆的规训讲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故事;《一步之遥》则走在中间,模糊的灰色地带,使得影片在深度和讽刺性方面走得更远。影片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一部更具挑战性和思考价值的作品。
《一步之遥》:政治与文化话语的双重反讽
对《一步之遥》的“翻案”不仅要关注影片中所蕴含的政治讽刺,还要注重其中的文化批判。影片中的密集能指,指向了民国军阀、总统制、汉奸、教育机构、宣传机构等多个社会层面。有些细心的观众甚至能将这些能指与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图谱对照。然而,单靠这些政治性的能指和所指,并不足以为《一步之遥》翻案。
真正的翻案,应该集中在影片的叙事话语上。姜文通过一系列具有政治性质的对话和情节,构建了一种拉康主义的四种话语模式:主人话语、大学话语、歇斯底里的话语和分析家的话语。这四种话语分别对应影片中的角色和事件,构成了影片的核心结构。
例如,马走日在影片中的位置可以被看作是拉康意义上的对象a——一个拟人化的欲望与动因。他不仅是四种话语的指向对象,同时也是这些话语背后权力、虚伪、无效和失败的具象化。
结语:姜文的荒诞与深刻
最终,《一步之遥》成了姜文在精神分析学上的一次实验,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拒绝——对完颜英的爱欲的拒绝、对军阀保护的拒绝、对文明戏污蔑的拒绝——这些都象征着姜文对历史、对革命、对审查体制、对民众麻木不仁的拒绝。
尽管这部影片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同和热议,但它所表现出的对现实的深刻反讽和政治话语的激进重写,恰恰是姜文电影的一贯特色。对于《一步之遥》的“失败”,我充满惋惜,因为它代表了一个导演尝试打破传统框架、突破电影语言的勇气。
姜文的《一步之遥》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商业上的成功作品,但它的深刻与荒诞,恰恰值得我们细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