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与央视版本的改编风格差异明显。新版本普遍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戏说元素,通过对原著的大胆改编,使得电视剧的“戏剧性”更加突出。这些作品(如张纪中版《西游记》、李少红版《红楼梦》、高希希版《三国》、鞠觉亮版《水浒传》)呈现了明显的两极化趋势:一方面,有些剧集在改编中大刀阔斧;另一方面,也有作品保持形式上的忠诚,甚至过度忠实于原著,缺乏必要的影视化调整。
举例来说,新版《三国》对《三国演义》的改编幅度非常大,编剧朱苏进曾表示,“新版改编并非颠覆,而是增加情节补充”。比如,他将原著中张飞扬言放火的情节改编成了张飞真的放火,导致诸葛亮茅屋被烧。而《红楼梦》新版则注重保持忠于原著的形式,力图细致呈现每一回的情节,虽然形式上接近原著,但却没有给故事带来新的视角或变化。相较之下,《水浒传》新版则几乎不做任何情节调整,严格遵循原著的叙事结构。
不同的文学题材使得每部电视剧在改编时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改编时更容易加入戏剧性的扩充与细节,而《红楼梦》和《水浒传》则属于社会市井小说,更不宜对原著做大幅度的“戏说”式改编。改编者必须把握原著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影视手段展现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尤其以新版《三国》为例,它在情节的删减和扩展上做出了不少突破。改编者通过删减冗长的战争描写,压缩无关紧要的情节,把重点放在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主要人物的关系和矛盾上。此外,编剧通过增添许多细节,进一步丰富了曹操与司马懿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政治斗争。例如,司马懿被塑造成了一个狡诈的阴谋家,不仅在曹操面前显得忠诚,实际上却在暗中策划政权更迭。
新版《三国》也加强了曹操子嗣争权的情节。虽然原著对曹丕的描写较为简单,但电视剧中则将曹丕塑造成一个心机深沉、狠毒的角色,展示了他为争夺大位不惜害死亲弟弟曹冲等细节。这些改变突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并为人物增添了更多的层次。
新版剧集在改编时也通过调整次要人物的戏份,进一步强化了主要冲突的戏剧性。例如,在原著的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与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之间,剧集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情节,使得孙坚与刘表的冲突更加紧凑,也突出了孙坚带玉玺一事对后续剧情的影响。编剧还巧妙地提前让孙权登场,为后来的情节做铺垫,展现了他未雨绸缪的智慧。
然而,改编也并非没有争议。学者们对小孙权的戏份增添提出了质疑,指出历史上孙权并未随父出征,剧集中的虚构与真实历史存在一定出入。对此,编剧的回应是,剧集更侧重于营造戏剧效果,而非历史的严格再现。这一方面反映了改编中对历史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性的关注与期待。
从总体来看,新版《三国》对原著的改编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它在保留经典情节的同时,通过删减、扩展和细节化的改编,使得故事更加紧凑、有趣。相比于央视版的忠实呈现,新版电视剧更多地注重情节的戏剧性和人物塑造,这种改编风格使得传统经典在现代影视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选自《经典再造: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改编》
张阳、金强著,中华书局2025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