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李翰祥导演的《火烧圆明园》在全国掀起观影热潮,观众们记住了那个温婉端庄的慈安太后。饰演者陈烨身着旗装,眼波流转间既有母仪天下的雍容,又藏着深宫女子的无奈。这不是她第一次演慈安,却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次。谁也没想到,这位被称为东宫专业户的女演员,三年后竟悄然消失在公众视野,她自费赴美留学,在事业巅峰期选择远走他乡。
陈烨的前半生像极了一部励志剧。1956年生于上海知识分子家庭的她,从小泡在歌剧院看演出,梦想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高中毕业赶上知青下乡,被分配到奉贤农场干农活。八人宿舍、草席硬板床、割稻插秧,这些苦日子让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一度崩溃。但她愣是咬着牙学会了挑粪、犁地,甚至当上了车间主任。
转机出现在1974年,上影厂《难忘的战斗》剧组到农场选角。陈烨凭着姣好容貌和模仿歌剧演员的功底,被选中出演女战士范可君。片场里,这个新人每天最早到最晚走,跟着老演员学走位、练台词,被导演骂哭了擦干眼泪继续演。这部戏让她敲开了影视圈的大门,随后《丹凤朝阳》里的盲人卢文凤、《405谋杀案》中的女记者,一步步奠定了她上影厂当家花旦的地位。
1983年,李翰祥选中陈烨饰演慈安太后,这个角色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为了演好历史人物,她翻阅大量史料,甚至研究故宫档案里的服饰礼仪。《火烧圆明园》里,她用一个眼神就演出了慈安对慈禧的隐忍;《垂帘听政》中,又把东太后的端庄大气诠释得淋漓尽致。连刘晓庆都曾感叹,陈烨的慈安,让我这个慈禧都不敢造次。
1988年,《一代妖后》剧组为找不到合适的慈安人选发愁,导演直接致电美国邀请陈烨。此时的她正在休斯顿大学攻读戏剧硕士,接到电话二话不说飞回北京。拍完戏回美国时,她在机场对送行的朋友说,这次回来,可能真的不走了。
80年代的出国潮中,陈烨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她的选择格外叛逆,别人忙着拿绿卡、进好莱坞,她却一头扎进戏剧理论研究。在休斯顿大学,这个30岁的中国学生每天泡在图书馆,啃着莎士比亚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她的导师曾不解,你已经是明星了,为什么还要从头学起?陈烨回答,我想知道,中国演员的表演体系,能不能和西方戏剧对话。
1990年,她与律师查理·弗斯特结婚。这个美国男人给了她最大的支持,你的梦想,值得我守护。婚后两人育有两子,陈烨却没闲着。她牵头成立了休斯顿中华文化中心,把京剧、昆曲、皮影戏搬上美国舞台。最轰动的一次,她把自己在农场的知青经历改编成话剧《草席上的春天》,用英文讲述中国知青的青春故事。演出结束时,台下一位白发教授含泪说,这是我第一次理解中国的‘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