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又被怼了!” 这句话一出,估计不少人都要抖三抖。
郭老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一路披荆斩棘,身上的光环和争议,那是成正比的。
最近,德云社在荷兰海牙的商演圆满落幕,郭老师照例发文庆祝,结果,意料之中的,又被一些声音给盯上了。
这次的论调依旧是老生常谈:德云社海外演出,不过是靠着当地华人的“思乡情结”罢了,真本事没多少。
这种声音,从德云社开始拓展海外市场那天起,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仿佛德云社的成功,不是靠着精湛的相声技艺,而是靠着海外华人那颗易碎的“中国心”。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酸?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多少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
我们先来看看事实。
郭德纲的德云社在海外办商演,那是真金白银卖票的。
不像某些国内剧团,到海外演出,还得靠送票来撑场面。
郭德纲自己都说过,有些剧团送票都愁上座率。
相比之下,德云社的票房号召力,那是实打实的。
同样是面对海外华人市场,为什么德云社能场场爆满,其他剧团却门可罗雀?
这背后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情怀”二字就能解释的吗?
再说说相声这个行当。
如果说德云社是靠“情怀”吃饭,那其他相声团体呢?
他们为什么不也去海外办商演,赚这份“情怀钱”?
难道他们不慕名利?
显然不是。
更多的,还是实力不允许啊。
市场是残酷的,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没两把刷子,就算你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也未必能赢得海外华人的认可。
德云社能走到今天,靠的绝不仅仅是“情怀”。
郭德纲的相声,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是真正能让观众乐出来的。
他的段子,既有传统相声的底蕴,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种创新和坚守,才是德云社成功的关键。
有人会说,德云社的相声,也有一些争议之处。
比如,有些段子过于 low 俗,或者调侃残疾人等等。
这些批评,并非没有道理。
德云社也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表演。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也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瑕疵,就全盘否定德云社的成就。
更不能用“情怀”这种简单粗暴的标签,来抹杀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德云社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一个缩影。
它证明了,只要有真本事,就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就能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话说回来,为什么总有人喜欢盯着郭德纲不放?
或许是因为他太成功了,太耀眼了。
成功的人,总是容易招人嫉妒。
就像那句话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郭德纲的成功,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他们才会想方设法地挑刺,试图把他拉下神坛。
郭德纲是那么容易被击倒的吗?
他经历过无数的风风雨雨,早就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那些讽刺和质疑,对他来说,或许只是一阵微风,吹过之后,什么也不会留下。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经得起诋毁,受得起赞美。”
下次再听到有人讽刺德云社靠“情怀”吃饭的时候,不妨反问一句:“如果情怀那么好用,为什么别人不去赚这份钱呢?”
与其在背后酸溜溜地吐槽,不如好好提升自己的实力,用作品说话。
这才是正道。
观众不是傻子,他们会用自己的钱包来投票。
而德云社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想说,无论是喜欢郭德纲,还是不喜欢他,我们都应该尊重他的努力和成就。
他让相声这门传统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相声。
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凤凰网在2013年4月16日报道过德云社分社落户墨尔本,郭德纲还打算招收洋弟子,搜狐网在2019年5月5日发布文章,德云社商演场场爆满,数据报告显示了郭德纲赚的盆满钵满,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而对于那些讽刺的声音,就让他们随风而去吧。
郭德纲和德云社,还会继续他们的征程,用更好的作品,来回应那些质疑和挑战。
而我们,作为观众,只需要静静地欣赏他们的表演,感受相声的魅力,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