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宿舍》这期「浪姐」特辑真是让我看得尴尬得不行,感觉自己脚趾都快要抠出三间房子和一个客厅了。
说到这个活动,人数稍微多点就会变得拥挤无比,就算是再奢华的房间也会让人感到像是早高峰的地铁,哪里热闹,哪里就连呼吸的空间都得排队等候。这期节目,16个人挤在一张长桌旁,镜头一扫,满屏都是「借过」和「麻烦让一下」的氛围,甚至连夹菜的时机都得精准把握。
过去综艺节目常常担心嘉宾太少会显得冷清,而如今节目则拼了命地往里塞人,流量不够,人数来凑。可是,人数多了,空气中弥漫着「我是不是该说话?」的紧张感,就连何炅这个综艺老江湖也得不停地Cue流程,场面简直像过年聚餐时大家拼命找话题的尴尬局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泽林。整个过程中他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一会儿端锅,一会儿递饮料,眼花缭乱,连镜头都跟不上他的速度。弹幕上刷过一句「弟弟别跑了,我好心疼」,瞬间戳中了我的心。
然后是祝绪丹,她端着空碗走了一圈又一圈,死活要坐在王珞丹旁边。这时,李晟只能站起来让座。镜头切到弹幕,那种「压抑」的氛围扑面而来。有没有发现,咱们参加团建时也常有这种情形:害怕孤单,就硬挤进不熟悉的群体里,结果把整个场面弄得更尴尬。
祝绪丹还说了一句「帮我拿饮料」,语气简直像是在点外卖。张颜齐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自己成了「外卖员」,我瞬间代入了打工人的心情:姐呀,我上班时可没这么卑微过。
王珞丹的反应更真实,全程低着头猛扒饭,看起来冷漠,其实把「我不想营业」两个字都写在脸上。这不就是咱们每次被迫参加部门聚餐时的心态吗?在姐妹聚会中,她就是那个默默只说三句话的朋友。
叶童的表现真让人心疼,红扑扑的脸蛋和不停打架的眼皮,直到何炅cue到「想见李白」时才突然复活,喊得比任何应援声还响亮,反差大得就像是切换了人格。其实想想,也能理解她,毕竟她是全场最年长的,白天录完《你好星期六》后又赶到这场录制,社畜48小时连轴转,谁能不感觉灵魂出窍?
她那种微笑和眯眼,简直是中年人对社交的最后宽容。真正在场面上撑起气氛的,还是何炅和谢娜。一个轻松地递梗,另一个简洁明快地接梗,就像人肉Wi-Fi放大器一样。谢娜那两分钟穿着睡衣热舞简直救场,全场姐姐们被迫开始营业,举手响应,就连宋妍霏都成了迷妹,想跟她合作,热搜早早就能预定。
但救场这事儿本身也挺荒诞的,为什么要一个人自己燃烧,才可以点亮整个场面呢?我们每次聚会,难道不是也在期待那个「谢娜」的出现吗?可是,谢娜一走,场面立刻安静了,甚至冰箱「嗡嗡」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七八分钟后,镜头一扫,场上人已经走了一半,剩下的几个弟弟默默开始收拾这有些凌乱的场面,就像KTV包厢散场后的情形一样。节目直接呈现了“控场依赖症”:只要何炅一不在,游戏就乱套;如果谢娜提前离开,大家立刻就失去了主心骨,纷纷低头玩手机。这种情形,就像公司团建时领导去洗手间,几分钟后大家就开始松懈,低头刷手机。
我原以为,咖位越大的人越能撑场面,但镜头不会骗人,哪怕是大牌明星,在这种不合拍的场合,也会变成背景板。这让我豁然开朗。要是今天只来了五个人,王珞丹会不会主动讲个冷笑话?叶童会不会真的变成开心果?节目没给答案,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数决定化学反应”的潜规则。
反观《毛雪汪》,三个老友瘫在沙发上,无需何炅,气氛照样轻松。这让我更明白了,《我们的宿舍》将那些半生不熟的姐姐们硬凑成一桌,就像把我和小学同学拉进群里发红包一样,在礼貌的微笑背后,仿佛能看到脚趾抠出的三室一厅。
有些人怪姐姐们不敬业,但我觉得她们其实更清楚「多做多错」的道理。在24小时摄像头面前,说多错多,还不如安静点保全自己。这种“沉默的自我保护”,不正是我们在群里已读不回的心态吗?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正是这些“不完美”的瞬间,让《我们的宿舍》与其他精心编排的合家欢节目不同。我们真正爱看的,不是无懈可击的社交,而是那些“稍微有些欠缺”的时刻。比如王珞丹不经意间抠了眼屎,叶童困得打起瞌睡,这种真实感就像我和闺蜜聚餐时,突然袭来的困意。
所以下次聚餐,谁再当低头族,谁就代入王珞丹的角色吧。节目好不好看另说,但至少它让我们敢于承认:并不是每一场聚会都必须要嗨到炸,偶尔一起安静地尴尬,也是一种成年人心照不宣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