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商标都被偷了,第一个官司还在打!”8月5日,赵露思在直播中再提甜品店商标纠纷时,直接开怼。一句“当时不敢像现在这么闹,因为得拍戏要有口碑”,意外撕开了娱乐圈“完美打工人”的生存法则——新人忍辱负重,顶流才配掀桌。
时间倒回赵露思20岁左右的上升期,发小强占甜品店商标、未签合同吃哑巴亏的剧情,活脱脱一部“现实版闺蜜商战剧”。但当时的她选择隐忍:“怕商业纠纷上热搜影响戏约。”这恰恰戳中娱乐圈的潜规则——资本需要的是“零负面”工具人,维权可能被贴上“难合作”标签,轻则丢资源,重则被雪藏。
这种“口碑至上”的枷锁,在2023年达到巅峰:父亲患癌(后康复)、爷爷离世,剧组一句“非独你有家事”直接拒批探亲假,让她连至亲最后一面都未见上。而2024年底的重度抑郁、失语症停工期间,经纪公司银河酷娱的骚操作更令人瞠目:不送医反而搞“驱魔”,还擅自划走工作室205万赔偿违约金。
如今直播放狠话的赵露思,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甜妹”。一句“这些年有点积蓄,实在不行开个小面馆”,背后是实打实的商业资本:小红书首位2000万粉丝顶流(2天涨粉百万)、直播带货“秒空”的变现力,个人IP价值甚至碾压传统经纪公司依赖。她直言:“这口气忍下来,职场到底是什么?”——分明是在向行业“PUA式管理”宣战。
粉丝力挺她“为小艺人发声”,但争议随之而来:“年入5000万有律师团队”的顶流维权,和普通人被公司克扣工资的困境能一样吗? 这种“阶级差异”的质疑并非全无道理,但赵露思撕开的行业黑幕——健康权被漠视、合约陷阱、道德绑架——确实为职场人提供了共情样本。正如网友所言:“驱魔、锁酒店的荒诞剧情,不该发生在任何打工人身上。”
从“要口碑”到“要公平”,赵露思的觉醒或许印证了一个残酷真相:在娱乐圈,只有爬到食物链顶端,才配谈“不想忍了”。 而这场风波真正的价值,是让所有人看到——无论是顶流还是素人,维护尊严的底线,本就不该被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