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和伟,这位曾因一句“接着奏乐接着舞”爆红网络、被封“叔圈顶流”的演员,如今正以完全不同的姿态强势归来。就在大众还沉浸于他那鬼畜又洗脑的“刘皇叔”形象时,他却低调进组,出演了一部重量级革命历史剧《伟大的长征》,挑战饰演伟人毛泽东,实现从娱乐热梗到历史厚重的华丽转身。
这部剧非同小可——由中宣部主导、央视出品,定位硬核主旋律,计划于2026年7月1日黄金档登陆央视一套。时间线覆盖1924年到1936年,涵盖“四渡赤水”“彝海结盟”等关键历史节点,是一部真正聚焦革命征程、展现信仰力量的大制作。
于和伟此次扮演的是青年至中年时期的毛泽东,年龄跨度从31岁到42岁,整部剧共600场戏,他独占480场,戏份之重前所未有。然而挑战不仅是体力上的,更在于形神兼备的塑造要求。毕竟,“伟人”这两个字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地位,更是精神高度。
就在8月2日,官方公布了一张“剪影式”定妆海报——光影交错中,一个朦胧的身影隐现,虽未露出真容,却已引发震撼。短短三个小时,微博热搜直冲第二,话题词条阅读量突破4.1亿次。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某位网友将这张海报与今日霍州1935年拍摄的真实历史照片进行AI叠图对比,结果显示相似度高达91.4%。这一对比图迅速刷屏,转发8.7万次,评论区几乎一边倒:“像得发毛”“神韵拿捏得死死的”。
这并非化妆师的奇迹,而是团队高科技与匠心打磨的结晶。据悉,为还原伟人形象,剧组采用了好莱坞同款“Platinum Silicone”铂金硅胶倒模技术。令人震惊的是,整张假体仅微调了两处:鼻梁抬高2毫米,下颌角收窄1.8毫米。换言之,于和伟本身的面部结构与伟人极其接近,特效只做了精准修饰,最终呈现出“神似”胜于“形似”的极致效果。
更有“细节控”发现,他佩戴的假发竟耗时42天手工编织,每平方厘米高达4000根真人发,堪比艺术级别的道具。而为了贴近伟人1.83米的身高,于和伟特制了5厘米内增高鞋,还穿上肩垫与腰封,将肩腰比从1.3提升至1.5,整个人的体态气场焕然一新。
不仅是外形,声音的还原也达到了惊人程度。剧组请来《觉醒年代》的语音指导,逐字纠正湘潭口音。实测数据显示,于和伟说台词的平均基频为168赫兹,几乎与1954年伟人原始录音(174赫兹)无异,耳听之下几可乱真。
如此精细的准备,换来的是观众和业内的一致认可。豆瓣“2026视帝押宝”小组中,他以62.4%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微博热议话题中,2.8万人投票,他依然稳坐第一。剧作家龙平平更在观影后激动表示:“看完粗剪,我汗毛竖起,又一个经典诞生。”导演张永新则评价:“他把毛泽东的书生意气与雄才大略揉碎了演。”
从《军师联盟》里的曹操,到《觉醒年代》的陈独秀,再到如今的毛泽东,于和伟几乎完成了一场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灵魂人物”级别的接力。他也是白玉兰奖历史上唯一获得过“最佳男配”和“最佳男主”的双料王者。
此前,2025年他凭《我是刑警》再次入围白玉兰视帝,却惜败靳东,不少网友替他抱憾,也为如今的“补偿心理”埋下伏笔。2026视帝之争,他无疑已是最大热门。
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在“蹦迪梗图”中欢乐起舞的叔圈顶流,而是以一种沉稳、内敛、全情投入的姿态,走进了革命历史的深处。化娱乐光环为艺术信念,于和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真正的演员之道。
至于那部剧《伟大的长征》本身,其历史背景本就是中华民族意志的集体丰碑。红军长征,1934年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两年,转战14省,最终1936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这场伟大的远征不仅挽救了中国革命,更锻造出“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独立自主、依靠群众”的长征精神,成为民族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图腾。
而于和伟的角色,恰恰是这场历史壮举中最核心的灵魂——青年毛泽东。他要演的,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段信仰、一种意志、一面旗帜。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再看银幕上的还原,能够说一句“像”,或许已是最大的褒奖。至于“像不像”,等《伟大的长征》正式播出后,答案自然水落石出。只不过现在看来,于和伟,已然走在了“像”的路上,并且,走得极其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