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连续11天票房破亿,截至发稿,票房突破17亿,持续领跑暑期档,票房和口碑双赢,其对于历史场景的像素级还原获得观众好评。本期《中国电影报道》“幕后”板块邀请到影片美术指导李安然,分享影片中被战火摧残的南京城,血流成河的场景是如何营造的。
对于这样一个比较沉重的题材,在美术设计上,按照历史的时间逻辑和空间逻辑去推进整个方案,拔地而起建造了一个南京城。李安然说,“首先我想呈现一个昏暗破碎的南京城,比如堆积如山的尸体、破碎的城墙、被轰炸的残缺的建筑,还有血流成河。”
整个场景的规模大概有3万平左右,既要有破碎感,又要让观众感觉到这些街道是南京城老百姓真实生活的状态。“比如有鞋店、茶楼、饭店、服装店,包括我们查到当时南京有一个五和酱园,南方的各个地方几乎都有这种酱园,所以就呈现出来了,我觉得这样能更有代入感。”
这是特意为这部电影营造的一个氛围,每一处都面目苍夷。
“日军庆祝胜利的画面是我们从历史照片上去还原的。包括城墙,当时真的有一个城墙被炸出了一个缺口,城墙的外面我们也建了一些废墟。”
这是很著名的一张照片,日军入城仪式,也是1:1像素级还原。
“包括两侧破碎的广告牌,印象比较深刻的广告就是挹江门。我们做了好多这种标语,用大字写,它也呈现出来一种秩序感和形式感。”
要呈现好这些细节琐碎的场景,就是要把建筑物的残破生态营造出来,再用大量的百姓生活的陈设道具,去丰富这些细节。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血河。李安然解释,这是影视城里的一条河,可以控制,所以用了真实的、带环保属性的染料,把这条河做成了红色的。一开始稍微试了一下,发现它的色彩和范围并不够,逐渐加到画面理想的状态,电影才开始拍摄。
“还有一场戏是在一条江,那个是我们真正去南京找到了那么一个场景。那里应该是一个水源地,我们考虑到这些因素,最后还是选择了视效。”
可以看出,这次在影片中美术似乎做得比较克制。比如,在照相馆里,虽然是暖色,但美术部门会尽量用低饱和的一些颜色去处理,并没有用一些民国当时比较普遍的彩色玻璃去营造氛围,来体现它的豪华。
“照相馆基本上没有原型,其实是根据我们搜集到的资料,拼凑出来的这么一个南京街道的照相馆。它是数一数二的一个照相馆,所以我们在内部的装饰上还是比较考究的。”
这个是照相馆的前厅,包括地板和陈设,都用的是偏西洋的一些方式去呈现的,但是整体房屋的构造,还有空间的设计是一个中式的设计。这也是影片美术比较有特点的一个设计。
地下室相当于主角团一行人的避难所,是他们唯一温馨的地方。美术在背墙上面设计了一个拍照的背景布,“我们先在电脑里用数字的方式去画一个小稿,然后再找一名画师,按照小稿去画,让它看起来像一个逼真的油画。”
对于照相馆暗房这一场景的设计,李安然表示,暗房所有的设备都经过考证,美术组找黑白老照片去看当时这种暗房是怎么布置的。同时也营造了几种灯光的氛围,一个是洗照片的这种红色的肃杀感,还有平时没有在洗照片,门开着,窗户开着的一个通亮的感觉,甚至最后结尾暗房被烧的一个状态,这些都是在前期就设定好了。
李安然提到,在整理相关历史照片时,他们也会看到一些特别残忍的,真的有点不忍心看。“我觉得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让观众们跟1937年的老百姓能产生关联,激发我们现代人的自强。”
报道/陈艺媛、刘彬、邵小涛、刘亚垒 编辑/轩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