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花] 一部爱国题材的电影,居然能扯到掀起仇恨上面,并且你很相信吗,这样的话居然是出自一名上海主持人。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现在已经火出圈了,而就在很多人对影片的质量赞不绝口时,网上一些争论声也开始时出现了,那这到底是在争论什么?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照”出历史,也“照”出争议一部本该祈求和平的电影,却转眼成了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的“火种”?这听着荒谬,却真真实实发生在一场围绕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舆论风波里。
一个叫周小畅的主持人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一部好的战争片,最终是为了让大家珍惜和平祈求和平,而不是煽动情绪掀起仇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
这话单拎出来看好像是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可谁也没想到,当它和具体情境一部直面国耻的电影放到一起讨论时时,舆论的声音瞬间就被点燃了。
公众几乎立刻就把她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热度最高的《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特殊之处在于它在很多观众看来,已经极力避免了“煽动”的嫌疑。
它没有聚焦战场上的厮杀,也没塑造什么“手撕鬼子”的英雄,反而选择了极为克制的百姓视角,“照”出那段历史的惨痛。
支持者们觉得,这恰恰是它区别于那些“抗日神剧”的地方,是一种对历史的客观记录,把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如实拍出来,怎么就成了煽动仇恨?对许多人而言,这简直是一种冒犯,就仿佛在说:记住苦难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开始相互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铭记历史就必须触及其最原始的痛感。
我们看到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掀起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热潮,他们坚信,让下一代直面这段历史,是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担当。
影片激起的愤怒、悲伤,乃至网上那些“灭掉日本”的激烈言论,在这种语境下,被解读为一种必要的情感宣泄,是中国人应有的一腔热血,是朴素爱国心的直接体现。
如果不为这样的历史感到切肤之痛,那才是不正常的,从这个角度看,周小畅的言论就显得格外刺眼了。
她没有感受到历史的惨痛,反而觉得情绪“被煽动”,这让她在许多网友眼中,俨然成了与国民情感格格不入的人。
铭记仇恨?还是放下仇恨?
然而周小畅和她的支持者们,则代表了另一种担忧,他们觉得历史的功用在于“前瞻”,而非“后顾”。
战争片的真正目的,是让人看清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坚定地守护和平,如果观影体验最终只是固化为对某个特定民族的仇恨,甚至演变成对下一场战争的叫嚣,无论这种叫嚣多么不切实际,都已经偏离了“珍惜和平”的初衷。
也许在她看来,那些愤怒的言论并非爱国的唯一表达,甚至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信号,这场分歧的核心,直指一个深层问题,究竟是“记住仇恨”才能避免战争,还是“放下仇恨”才能拥抱和平?
当周小畅呼吁“不要煽动情绪”时,许多人却听出了另一层意思,你是在要求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爱国情绪吗?
这在特定的舆论场中,几乎等同于一种“背叛”,立刻有评论跳出来,将这种姿态与日本进行对比。
他们指出日本媒体在国内出现问题时,常常会煽动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国,以此凝聚内部团结,甚至模糊日本在二战中干出的事情,而我们这边呢,却有人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伤痛面前,要求同胞保持“客观地反思”。
网友们很快就扒出了周小畅更多的过往言论,比如在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中,当事人肖某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法律给出了判决。
可周小畅却在微博上感叹“好女人维不了权”,甚至认为“世界癫到无语了”,这些言论被重新审视,并被用来证明她的立场“有问题”。
她的个人喜好和判断被迅速拔高,变成了对她“三观”的整体性质疑,这场争论早已超出了电影本身,它变成了一场关于“爱国”的争论。
一方认为爱国是本能的、炙热的、不容置喙的情感共鸣,另一方则试图在情感之外,保留冷静反思。
历史到底要如何面对?
一个民族究竟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伤疤?是应该反复揭开,保持痛感以防遗忘?还是应该小心包扎,不再触碰以期愈合?
《南京照相馆》或许提供了一个视角,周小畅提供了另一个,而沸腾的舆论则展现了这两种视角之间巨大的鸿沟。
电影还在放映,争论也不还在继续,或许和平确实太久了,久到让人们忘记了它有多么“脆弱”,也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究竟有多么艰难。
至于这段历史我们到底要如何面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最后屏幕前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呢?
面对这段残酷的历史,我们到底是需要抹平伤口,还是要保持痛感,防止遗忘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