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拿“外婆想念外孙”这种情感梗来说事了,真的是听腻了。现在问题摆在眼前,汪小菲终于不再充当那个“温吞水的好人”角色了,这一次,他是真的——撕掉了那层“为了孩子好”的虚伪面纱。
简单来说,过去汪小菲是怕孩子受伤,怕外界舆论对他指指点点,所以一直在忍,让步,硬撑着,甚至对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笑脸相迎。可这几年,他渐渐选择隐退,孩子也渐渐成了别人手中的“人情筹码”。
不过,这次他不打算再退让了。这一次,不是他变得冷酷无情,而是他终于放下了所有伪装,直面现实。
你会觉得这情节好像有点熟悉吧?
临近暑假,汪小菲准备把孩子接回北京,让他们看看家里的样子,顺便过个愉快的暑假。结果,S妈打来了电话,说要把孩子带回家几天,“好久没见了,想亲自照顾照顾。”
听上去像是亲情满满,但这完全是老一套的伎俩——用孩子打情感牌,再顺势想要插上一脚。
然而,这次汪小菲毫不妥协。用一句“孩子作息有规律,学习也安排得很妥当,小杨阿姨照顾得很好”来回应,语气温和,可每一个字都是拒绝的含义。
潜台词就是:别再拿“亲情”当挡箭牌,孩子是我的,谁说了算,心里有数。
为什么S妈偏偏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说要“陪陪孩子”?为什么不是早些说,而是现在才提?
你想过没有,大S那套房子,是谁贷款买的?是谁一直在负担房贷?
答案是汪小菲。
如今大S已经不在了,但房子依旧住着S家那帮人,而贷款呢?汪不打算再还了,房子会被拍卖。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能自己掏出钱来吗?显然不行。那么怎么办?
他们就想方设法抓住孩子,留住孩子就等于留住了“牵制力”。
你以为她是想当一个好外婆?错了,她只是想借“外婆”的身份为自己争取“继续住下去”的理由。
明白这一点,你就知道汪小菲这次不妥协,是封住了对方能用的最后一张牌。
大S去世的那天,两个孩子连葬礼都没有参加。你要说是“怕情绪冲击”,可S妈呢?她不仅去参加画展,还频繁接受采访,登上热搜,什么事儿都亲力亲为。
真心关心孩子的人,会让他们缺席母亲的葬礼?会允许孩子天天去陈建州家,作息不规律,沉迷游戏?汪小菲这边,连心理医生都请了,还为孩子配了眼镜,戒游戏瘾,简直像在打一场持久战;而S家这边,一句“孩子之间就是玩玩”就把一切当作娱乐。
你说谁真正在乎孩子?谁把孩子当作自己人,谁把孩子当做可以操控的战略资源,不是靠发几张照片、流几滴眼泪就能洗白的。
从离婚协议到抚养权安排,汪小菲一直在退让:孩子不能回北京?好。每月只能见四天?忍。生活费要天价?给。
结果呢?孩子说“我要爸爸的大房子”,说“我要奶奶的红宝石”。这些话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吗?背后有人在指使,你信不信?
你忍一次,人家就敢从你嘴里挖出第二句。这几年,S家真把汪小菲当成了提款机,情绪垃圾桶和随时可以丢弃的外人。
所以,这次汪小菲翻脸,不是情绪失控,而是人之常情。若他不翻脸,那不过是被人当作擦脸布。
他不让孩子去陈建州家,是因为那地方并不是“安全区”,而是个“沉迷区”。
你说她不讲情面?根本没有情面可讲。你说她是后妈?她从未装作母亲,她只是做了该做的“规矩人”,该说的说清,该管的管紧。
这不是强势,这是终于有人清楚地看明:孩子不能再任由他人摆布。
所以,不要说她是在立威,她是在接手烂摊子,不立威,孩子就会被游戏拉走,被情绪玩弄,被“那边的关系链”拉扯,最终沦为一个被谁都能利用的工具。
这一次汪小菲为何能这么强硬?他的底气在哪?不是因为他多精明,而是他终于意识到:就算我不果断,S家也不会心软;与其如此,不如一了百了。
从媒体到舆论,从法院到网友,几年下来,大家都看清了谁在做作,谁在装情感,谁在躲避责任。
一边说想见孙子,一边催着还钱;一边说关心孩子的未来,一边却总是上热搜打官司;一边说“孩子就在身边不能见”,另一边却时不时威胁:“你不还钱我们就……”
别再演了,真的别再演了。这种苦情牌,观众早就看得透了,你们只是在把它当成投机的工具。
你说这场风波算不算撕破脸?当然算。
但你真的认为撕破脸就是失败?错。
有些脸,早该撕破;它不代表温情,而是伪装;有些事,早该讲清,它不是家庭,而是一个局。
汪小菲终于放下了所有伪装,走入了现实。孩子不再是S家施压的筹码,也不再是让他“心软到一败涂地”的软肋。
他终于明白了:与其继续被绑架,不如直接拆除这颗定时炸弹。
这一回,没招了的,是S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