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总能勾起公众的好奇心,不过要是缺少文化交融的深度,就很难真正打动人心。最近,NBA球星巴特勒参加了成龙新片《捕风追影》的首映活动,可活动里一些互动细节显得很生硬。特别是成龙给巴特勒设计的“咬苹果”动作,虽然有电影特技的感觉,却和篮球文化的氛围不搭。这种强行联动看着不自然,还让人想起当年奥尼尔客串电影被观众质疑的尴尬事儿,最后就成了自说自话的营销手段。
回顾跨界联动的历史,球星代言电影好像成了常规操作。不管是在大屏幕上表演引发热议,还是在社交媒体上热搜传播,体育和影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营销套路用了这么多年,观众对这种模式也有了很强的免疫力。就说这次巴特勒收到的成龙团队特别定制服装,虽说说是量身打造,可明显尺码不合适,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量身做的。很明显,能吸引观众的不只是联动表面的热闹,关键是内容能不能让角色自然连接起来,像漫威电影里杜兰特的出演就是很好的例子。
和靠浮夸动作和道具造势比起来,默契的合作关系才能做出更有深度的跨界联动。以前贝克汉姆和导演盖里奇就凭借私下的友谊,成了跨界合作的榜样。盖里奇用隐性的方式帮贝克汉姆快速适应时尚圈,从镜头表现力到社交圈资源,都是基于个人内核来传递的。要是成龙真欣赏巴特勒的运动意志,与其设计电影里的动作,不如分享自己多年拍动作戏的经验,像身体恢复的技巧这些干货内容。这种更符合受众需求的互动,可能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活动后面,巴特勒生涩却真挚地说了句中文“越跑越快”,成了整个合作里最让人难忘的细节。一双磨破的篮球鞋,传递出的情感力量比特效服装真实多了。跨界的意义,可能不是让两个领域的人去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而是通过细腻的共情,找到表达彼此职业美学的归属感。这都提醒我们,真正成功的跨界传播不能只浮于表面,得去探寻更真实的连接点。
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