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风靡全国的清冷女神于娜,最近突然被曝出与富豪包养的丑闻,围观的网友们显然更关心的是她的“塌房”事件,而非事实真相。
回到2003年,刚在电视剧《拿什么拯救你》里惊艳众人的于娜,转眼间就被所谓的“知情人”指控依靠金主上位。将这情节放到今天,绝对能让微博瘫痪好几天,更何况那时候狗仔队的影响力和今天根本没法相比。
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如今来看这桩罗生门事件,真正需要审视的并非某位女演员的外貌变化,而是整个娱乐圈在造神与毁谤之间怪异循环的生态。细细分析那些所谓的“实锤”,不难发现其中简直是漏洞百出。爆料者连一张合影都没有,凭几条短信和复印件就能编出一出连续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更为讽刺的是,湖南卫视的真情栏目组先是以“故事太扯”拒绝某些人的爆料,但当舆论发酵后又想着借此机会提升收视率。这与一些营销号一开始制造话题再偷偷删帖的手法如出一辙,归根结底,都是在消费女明星的绯闻。
更让人深思的是,同年于娜在央视的一部剧中饰演包养情妇,这样戏里戏外人设高度重合的巧合,怎能不让人怀疑是在有人精准投放黑料?这种将剧情反噬演员的阴招,后来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童瑶因“本色出演”而遭骂时也曾重现。
出身模特圈的演员似乎总是受到额外的关注。比如当年瞿颖转型时就被批“没文化”,如今何穗演戏也遭到“超模跨界”的嘲讽。对女艺人的恶意评论,从未受到时间的影响,张静初流传的谣言已持续十几年,而热依扎被人只因穿了吊带衣物就登上热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于娜在事业巅峰期骤然消失,固然有她个人的选择,但谁又能算清那些真假难辨的谣言究竟扼杀了她多少机会呢?观众们既乐于目睹女神从云端跌入人间,又爱骂那些迟暮的美人,这种扭曲的心态逼得不少女演员不得不偷偷去打瘦脸针。
不久前,殷桃在采访中提到“女演员四十岁才是黄金期”,但现实却是包括90后小花在内的许多年轻演员都争着演起了妈妈的角色。像于娜这样因《杨门女将》而被频繁拿来嘲讽的例子,本质上和现在某些APP对女明星进行P图的做法并没有太大区别。
与其关注女演员脸上的皱纹,倒不如问问为什么中生代男演员稍微发福就被称为“叔系天花板”,而女演员稍微胖一点却被骂成“胖大婶”。这种双重标准的游戏,整个行业确实该好好反思和整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