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起前的蒲公英》,尽管讲述的是一群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却始终弥漫着那份无法逃避的“离别”。正如片中的老师所言:“流动的孩子与流动的老师,孩子们便必然要经历种种离别”。通过这部影片,观众很可能会感受到无数次泪水的涌动,因为它展现的是未经修饰的真实人生。真实的情感力量,远超任何艺术的修饰。
影片聚焦于北京首个打工子弟学校——蒲公英中学,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棒!少年》。在这部片中,来自各地的青少年在棒球俱乐部汇聚,他们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两个学校均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导演战台烽曾在此生活多年,使得观影体验更添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与《棒!少年》中孩子们的竞技希望不同,蒲公英的孩子们似乎更难看到未来的光明。他们的父母,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服务者与奉献者,然而这些孩子却无缘在这座城市的高考中一展身手。在风起之前,他们注定要如蒲公英的种子般,四散而去,回到故乡或任何能够接纳他们的地方。
学校虽然经历了翻新,令人感到欣慰,但对于老师们而言,学期的大门关闭时,他们要面对的却是一个个关于学生转学的问题,这无疑增加了校园生活的变数。合唱团为了慈善晚宴而表演,尽管他们唱着《北京欢迎你》,却难以用小小的身影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因为毕竟他们并非这座城市所欢迎的群体。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高等音乐学院的“人才摇篮计划”,希望能给予孩子们免费继续深造的机会。但云云因为不小心碰到了学院的钢琴而被淘汰,虽然规矩是必须遵守的,但这群好奇的孩子们或许在无意中触碰的正是她们一生中所能接触到的最美好的钢琴。这样的结局令人心痛,难以释然。
这样艰辛的生活环境,让我想到了每个暑季,许多家庭前来北京旅游,挤在地铁车厢门口,门一打开便蜂拥而入。或许,他们并非故意不守规矩,而是对“先下后上”的规则一无所知。有些规则需要事先告知,并慢慢培养。
影片中的小男生权煜飞颇为顽皮地说:“每个人都是一颗好苗子,有的生长在黑土地,有的在红土地,有的则扎根于沙漠……”毫无疑问,蒲公英中学的孩子们正如那在沙漠中顽强生长的苦孩子,即便耗尽全力,也只能感受到微弱的阳光与甘露。影片海报上写道:“长大之前,放声歌唱”,那么,长大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故事在几年前拍摄,止于2018年,让人好奇蒲公英学校的老师们与那些令我们铭记的孩子们:权煜飞、张展豪、王路遥、冯小云……在经历了社会的又一次变迁后,他们如今又过得怎么样呢?
究竟是什么制约了这些孩子们的成长?这部纪录片没有深入探讨,当然也无从深入,但创作者们已勇敢地将这巨大社会悲剧传达给了每一位观众,足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