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毒风暴》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不过,果不其然,评分还是掉了,从8.0下滑到了7.8,虽然如此,起码没有像《以法之名》那样一路跌破6.9,算是个小小的安慰。
这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如今的观众对国产剧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尤其是那些制作精良的剧集,大家都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尾,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一部真正的好剧。
至于评分下滑的原因,或许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林强峰(段奕宏饰)英勇牺牲了。
这个结局,并不是因为卢少骅的原因,而是因为在一次抓捕毒贩的行动中,林强峰不幸牺牲了。
对于喜欢大冲突和高戏剧性的观众来说,这样的结局可能真的很难满足他们的期待。可从现实和拍摄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结局反而更加贴近实际。
导演采用了不一样的拍摄方式,特别是在抓捕卢少骅那一场戏中。他将摄像机架设在段奕宏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几乎像是林强峰视角下的纪录片。
这场戏追求的是“实感”,所以并没有呈现林强峰与卢少骅的正面对决。事实上,段奕宏原本的想法是冲上去的,但由于还有武警参与行动,抓捕队员们冲在了前面,把门踹开,迅速压制了卢少骅。
而段奕宏看到别人说出了他的台词时,他并没有急着出手,因为这时谁能抓住卢少骅,都是胜利,而不一定非得是他来完成这个“高光时刻”。
因此,段奕宏并没有去争取什么戏剧性的表现,反而呈现出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抓捕过程。
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缉毒警的角色中,而不仅仅是拿着“缉毒警”的标签在演。段奕宏通过真实的演绎,把林强峰带入了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反应里,突破了所谓的高光时刻的设定。
而且,段奕宏在出演缉毒警之前,虽然曾演过不少警察角色,但缉毒警这一形象他从未尝试过。他做了大量功课,深入理解角色。
首先,他总结了缉毒警的共性:向死而生。然后结合林强峰的背景,特别是曾经当过卧底的经历,他从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角色特质。于是,林强峰的前期形象呈现出一种“非警察”的感觉,直到他重新回到正常的缉毒警角色时,才逐渐恢复了“警察”的气质。
正是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实的尊重,才造就了林强峰这场“意外牺牲”的结局。虽然它让人猝不及防,但这也正是无数缉毒警的真实写照。
突如其来的意外,正好映射出缉毒警所面对的残酷现实。
而对于演员来说,成熟未必是进步——它也可能是一种退步。段奕宏在演艺生涯中,不断挑战自我,从《士兵突击》到《扫毒风暴》,早已抛掉了“硬汉”的标签。
他曾说过,《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龙文章是他最喜爱的角色,这个角色深得他心。而《士兵突击》中的袁朗,尽管在当时是青涩的表演,但却让他创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角色。
不过,段奕宏意识到,演员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演技的“成熟”往往会让表演逐渐失去那种本能的冲击感。
他认为,成熟的演技虽然流畅,但也可能丧失年轻时的“顿挫感”,而这种感觉正是表演中的生命力所在。
为了避免过度精细化的“技术性”成熟,段奕宏始终要求自己在表演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和肢体表达,塑造出一个有灵魂的角色。
他拒绝同质化表演,努力让每个角色都与众不同。比如,在演《沙尘暴》与《扫毒风暴》这两个警察角色时,尽管都是警察,段奕宏却能让两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沙尘暴》质感粗粝,而《扫毒风暴》则更加随性不羁。这一切都源于他不断寻找角色间的差异,寻找他们独特的灵魂。
段奕宏对缉毒警的深深敬意,成就了他对林强峰的精准刻画。而在演完林强峰后,段奕宏深有感触:生命的脆弱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意识到这种职业背后的突然与残酷。
从段奕宏的演艺生涯来看,似乎越来越能证明他是一个天赋型演员。但他自己却始终坚信,自己不是天赋型演员,而是靠不懈的努力和刻苦补足了天赋的不足。
《扫毒风暴》中的段奕宏,正是以这种勤奋与努力,将一个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也证明了,无论天赋如何,努力才是维持演艺生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