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聊《浪浪山小妖怪》的结局,这是篇含有大量剧透的文章。如果你尚未观看这部电影,建议先去电影院体验一下,毕竟亲身感受要比我在这里唠叨得有趣得多。
看过的朋友,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个结局是happy ending(HE)还是bad ending(BE)呢?
在故事的最后,四个试图投机取巧的小妖怪们,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是追求丰厚的回报,还是悔悟良心。最终,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与大BOSS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直到两败俱伤,灵魂也几乎湮灭。幸好在孙悟空的帮助下,他们才勉强保住了一条性命。他们所放弃的不仅是物质的追求,甚至连自身的存在也不顾,最终却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许多人在网上对这个结局表示不满,认为这种转变太过仓促,缺乏情感共鸣,甚至觉得电影强行制造了一个升华与圆满的结局,认为这样的结尾“崩了”。但我却认为这部电影并非以“大团圆”为目标,它所揭示的,恰恰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此结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面对社会的阶层壁垒,普通人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撕破那层无形的束缚。
从影片开头,小猪妖为了能够进入大王洞,跟随小蛤蟆去为大王洗锅。这一幕实际上折射出许多年轻人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为了得到上司的青睐,改进工作方法,拼命表现,甚至不惜让自己陷入困境,只求得到一次瞩目的机会,换来升迁。小猪妖就是在这样思考的驱动下,用自己的身体去擦拭那些顽固的污垢。
然而他并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人并没有如此拼命地去清洁。难道是他们笨吗?未必。因为那口锅上刻有大王祖辈留下的字,如果用力去擦,锅是干净了,但字却可能抹掉,届时不仅工作会失去,小命也难保。而如果不使劲,虽然锅永远脏兮兮的,但也只是挨几句训斥而已,性命不会有太大危险。对于职场的老手们而言,轻重之道非常明了。
然而这两个底层的年轻人却对这些信息一窍不通,他们只知道努力表现就可以赢得机会和一些小奖励。最后,他们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反而引来了大王洞的全员追杀。这正是缺乏社会经验的体现。
古往今来,中国人在职场上流传着一个不堪但实用的真理,那就是“做多错多”。这一铁律在我们的社会和职场中几乎无处不在。之后的情节就像《哪吒2》中所说的,老一代制定的规则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必须被淘汰。
于是,他们组建了一个山寨西游团,踏上了西天之路。然而,问题在于,哪吒之所以能够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因为他是总兵的儿子,是太乙真人的徒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信息的束缚。但这四个小妖怪却没有任何背景。
影片中,当他们探讨取经队伍的模样时,找了一个画师画图。第一张画就描绘出了86版《西游记》中唐僧和徒弟们的形象,但他们却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不仅仅是为了制造喜剧效果,更在表现我们对于现实状况常常是一无所知。
许多人通过阅读名人传记激励自己,认为掌握了成功的法门,但实际上,他们对这些名人的真实生活和成功的原因一无所知。那些成功的模板,仅仅是表面现象而已。
电影结局在小雷音寺达到了高潮,黄眉怪揭穿了他们去西天的真相:“孙悟空在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就与如来相识,猪八戒和沙和尚都是天神的转世,唐僧更是金蝉子转世、皇帝的朋友。”他不禁疑问:“你以为任何人都能去取经?”
换句话说,“西天取经”只是个流程,而非通往成功的真正钥匙。在职场上,某人完成了项目被提拔,不代表普通员工的成功之路也是如此。人事任免的背后需要考量复杂得多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的成功人士,以及早早抓住风口的人,身后往往隐藏着你无法看见的机遇和资源。小猪妖们并不理解这些,他们天真地相信:好人有好报,努力一定有回报。
最终,他们的代价是魂飞湮灭,靠孙悟空的施舍才得以保全。反抗恶魔的努力不仅毫无意义,恶魔也很快复生,继续考量真正的取经团。而那些他们所救的村民们却感念的依旧是孙悟空的团队,而非小猪妖。
这算得上是happy ending吗?我认为不是。这部影片在向观众传达一个信息:即便在底层拼搏至抛头颅洒热血,却也不能改变现实世界的运作规律。
我们并不是看几部影视作品就能获得职场的成功,也不是读几本传记就能实现人生逆袭。这世界有太多的明规则和潜规则,有些可以被外人所见,而有些则永远无法复制。
这是一个充满悲观色彩的结局。然而,可能由于主创希望观众能有所反思,最后添加了“寻找自我”的主题。尽管改变不了现实,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谁,清楚我们普通人的价值,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这其实是对于结局的一种自我安慰。但如果深思两点,也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巧妙而深刻。并不能算作“崩掉”。
正如黑夜中一道微光,你选择注视的是那片漆黑,还是那一线光亮,全看你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