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滑滑板、打篮球,背着Labubu玩偶出现在北京南站,登上热搜。她就是吴彦姝——一个活得比许多年轻人更“活力四射”的老太太。
在这个被“35岁危机”频繁刷屏的时代,许多人未至“老年”就已感觉到暮气沉沉。而吴彦姝,却在87岁的年纪活得尤为“叛逆”:她无畏衰老,不畏死亡,更无惧于重新开始。她曾说:“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尤其是女人,不论多大年纪。”
当许多人因年龄焦虑、给自己设限时,吴彦姝却用一场从零开始的逆袭告诉大家:年龄不是束缚,反而是重新定义自我的机会。今天,我们走进她的世界,看看她如何用87年的生命经历,活成了年轻人羡慕的模样。
演艺之路,从山西话剧团出发
吴彦姝出生在1938年的广州,父亲是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母亲则是少数的大学生家庭主妇。从小,吴彦姝便受到家庭的熏陶,热爱文学与表演。“上课偷偷写话剧本”是她学生时代的常态。1958年,高考落榜后,在父母的鼓励下,她报考了山西省话剧团,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
在那个时代,话剧演员地位崇高,但也伴随着清贫与寂寞。她回忆道:“那时工资一个月30块,连件像样的戏服都没有,但只要能站上舞台,我觉得一切都值。”1959年,她出演了个人首部电影《流水欢歌》,却并未选择走电影路线,而是回到山西,专心于话剧舞台,磨砺演技近40年。
她参演的《刘胡兰》一剧,甚至被指定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并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那时,她从未羡慕过明星光环,而是始终坚信:“戏好才是硬道理。”
命运转折,重返演艺圈
2007年,吴彦姝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故。丈夫因病离世,接着父母相继去世,短短三年,她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许多人以为她会选择隐退,享受宁静的晚年生活,然而她却说:“痛苦埋在心底,生活得继续。”
这时,她整理好行囊,离开山西,前往北京开始接拍影视剧。初期,她只能接到一些小角色,台词少,镜头也不多。但她从不抱怨,而是每天自己做功课,反复揣摩每个角色。她曾对助理说:“我得好好演,哪怕就是三句话。”
她的坚韧与努力,最终让她在影视圈站稳了脚跟,并逐渐积累起口碑。
从“唐奶奶”到银幕新星
2016年,《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拍摄成为吴彦姝事业的新高峰。导演薛晓路为唐奶奶一角费尽心力寻找演员,最终推荐了吴彦姝。面试时,导演问她能否接受前往拉斯维加斯拍摄,她笑着回答:“行啊,您要是不嫌我英文不好就行。”
78岁的吴彦姝带着一本厚厚的英汉词典,飞赴美国。尽管完全不懂英语,她依然努力地逐句琢磨对话,精益求精地准备每一场戏。当被问及“累不累”时,她回答:“能演自己喜欢的角色,算什么辛苦?”
她的这份努力与用心,感染了所有年轻演员,也让她凭借唐奶奶一角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提名,逐渐被观众熟知。
荣誉不等于自我定义
2017年,吴彦姝凭借《相亲相爱》《搬迁》等作品接连获得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与奖项。但她从未以“奖项”作为自己演艺生涯的定义。她常说:“角色让我活得更年轻。”她凭借在《妈妈!》中的演绎,再次展示了她的演技才华。对于挑战性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角色,吴彦姝做了足足三个月的准备,亲自到康复中心观察患者的神态与动作。影片上映后,观众称她的演技“没有一丝刻意表演的痕迹,像纪录片一样真实”。
2022年,她凭借该片登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影后宝座,成为历史上最年长的获奖者。在领奖台上,她平静却坚定地表示:“只要导演愿意用我,只要观众还想看我演戏,我就会一直演下去。”
生活哲学,活出真实与热烈
即便年近90,吴彦姝依然保持着极简的生活习惯,却对每一天充满热情。她爱好篮球与滑滑板,认为:“身体越老,越不能让自己锈住。”她每天坚持走6000步,练习平板支撑与跪姿抬腿,甚至还能用支付宝扫码、抢高铁座位。她的背包上挂着Labubu玩偶,成了“南站最潮奶奶”。
吴彦姝的生活哲学简单而充满力量:“人该像向阳花那样,开得灿烂,活得热烈。”她认为,学习新鲜事物是一种“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她从不想被时代抛弃,也不愿放弃自己。
活到老,学到老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87岁的吴彦姝依然如此充满活力。她的秘诀也许只有一句话:“身体越老,越不能让自己锈住。”
吴彦姝的故事,正是证明了“老去”不必是衰退的代名词。她以不随波逐流的自信,和与时间和解的优雅,诠释了真正的生活态度。她从山西话剧团走来,用几十年的坚持与努力,成为了无数年轻人敬仰的“国民奶奶”。她没有选择“躺平”,却用行动证明:热烈生活,才是对生命的最大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