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出事了,这消息一出,大家都惊讶了。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少林寺上一任方丈塌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玄慈方丈,他和叶二娘相爱,才生出了虚竹。”一片“哈哈哈哈哈”的笑声背后,不禁有人想起了一个尘封多年的谜团——为什么《少林足球》没能在中国内地上映?
这部电影承载了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却恰恰与释永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场禁映风波背后,究竟藏了多少你不知道的故事。
2001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横空出世。一部电影将武侠与足球结合,点燃了全亚洲的狂欢。那年,它不仅拿下香港票房冠军,还席卷了日本、韩国、东南亚,全球票房超过四千万美元。互联网刚刚起步,VCD和盗版光盘就迅速流传开来。
然而,令人讽刺的是,这部地道的中国功夫电影,居然在内地未能上映。有人说,是版权问题;有人说,是内容过于搞笑;还有人说,是释永信亲自“出手封杀”。真相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慢慢揭开这个谜团。
第一个说法是版权纠纷。有传言称,周星驰用了“少林”两个字,却没有经过释永信的同意。你可能不信,但这两个字在法律上是注册商标。早在1994年,释永信就将“少林”注册为寺院的独家品牌。想用?可以,得付钱。于是有人说,周星驰不愿支付版权费,也不愿修改片名,最终导致电影审查未通过。
这个说法看起来合情合理,毕竟王晶在采访中也曾暗示周星驰“太抠”,不懂得人情世故。但问题是,当周星驰拍《功夫》时,连“杨过”和“小龙女”这些名字,他都愿意付版权费。一个尊重版权、爱惜羽毛的创作者,怎么可能为了几分钱,就放弃几亿票房的机会?这显然不太合逻辑。
第二种说法是,审查流程未走完。有人说,周星驰为了赶档期,先在香港上映,然后才提交内地审查。但“先审后播”的规则明确规定,这种做法是违规的。可是,《无间道》不也是先在香港上映,然后进入内地市场的吗?为什么《无间道》可以,而《少林足球》就不行?
第三种说法,则指向了“少林寺娱乐化”的问题。的确,《少林足球》并非传统的弘扬武德影片,而是让一群师兄弟踢球、耍宝、互殴,带着浓浓的娱乐成分,给人一种“丑化佛门”的感觉。尤其是那些角色——铁头功、弹腿、金刚护体的,都显得有些不着调。
电影上映时,释永信正在大力推广“文化少林”和“世界少林”,还计划在联合国讲经、在欧洲建分寺、举办国际武术节。你想想,这时候突然冒出一部“和尚踢足球踢到天上去”的电影,难道不让释永信感到脸面无光吗?更何况,那个时候中国足球正深陷假球、黑哨、赌球的泥潭,电影和现实相较,简直令人头疼。因此,这个说法倒是有几分可信。
虽然没人能够证实释永信亲自封杀了《少林足球》,但他从未掩饰过自己的立场——他坚决反对“娱乐化少林”。你看他授权的影视剧,全是那种“庄重肃穆”的风格,讲佛法也是一本正经,打架也是“以武弘法”的严肃样子。他根本不希望少林弟子在电影中当喜剧人。甚至周星驰后来拍摄《少林女足》时,前期宣传中用了“少林女足”,但后期在豆瓣页面上直接删除了“少林”二字,改成了《女足》。大家不妨细想,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讽刺的是,正是这些电影将少林寺带火了。1978年,刘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让观众第一次感受到“练武修心”这一人生哲学,打下了“少林精神”的基础。紧接着,《少林寺》风靡全国,李连杰一夜封神。那时,少林寺的名声也随之水涨船高,变得无人不知。王宝强小时候就看了这部电影,跑去少林寺当了小沙弥。那时的少林寺,是人们心中神圣、高远、正气凛然的武学圣地。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90年代的《少林小子》与《乌龙院》逐渐将少林寺的形象“萌化”和“接地气”,少林寺的形象也因此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反而成了会做饭、会卖萌的“邻家哥哥”。直到2001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彻底让“少林”从神坛跌了下来,展现了一个“和尚也能踢足球、逆袭人生”的热血梦想。
其实,这并非是“侮辱”,而是“流行文化的再造”。然而,释永信显然并不认同这样的解读。他眼中的少林,是不能脏、不能笑、不能接地气的。因此,他认为“不够庄重”的作品,都不值得被认可。可讽刺的是,十几年后,释永信曝出的一系列丑闻——私生子、贪腐等,远比电影中的“低俗”桥段更加“精彩”多了。真正“毁形象”的,并不是周星驰的镜头,而是释永信本人的生活。
《少林足球》中有句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当年,这句台词让人忍俊不禁,现在细想,却像是一记重拳打在脑门上。电影中的少林弟子们,虽然看起来可笑,但他们敢低头、敢认穷,也敢拼命。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反倒是令人敬佩的。
而现实中的某些“高僧”们,天天住豪宅、开名车、戴名表,嘴里说着“慈悲为怀”,背后却充斥着各种黑料。那些当年批评周星驰“调侃少林”的人,或许万万没想到,电影中的荒诞桥段,居然在现实中演绎得更为真实。
有人说,释永信的事件只是个别现象。但放眼全球,这类问题并不少见。从美国的《聚焦》揭露神父性侵儿童丑闻,到日本的《地面师》揭露佛教界的财色交易,再到韩国的教会丑闻,无不揭示了一个事实——当宗教成为文化名片、赚钱工具、旅游资源时,它便很难保持纯粹。越是往高处爬,越怕别人把你拉下来。于是,你只能拼命维持形象、打造神话、禁止调侃、封杀异声。然而,神话是最容易破碎的,因为它太虚了,禁不起人间烟火的考验。
所以,别怪周星驰。《少林足球》并不是在丑化少林,而是在告诉我们:“即便是和尚,也得吃饭。”
如今,释永信是否是《少林足球》被禁的幕后黑手,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每个人心中,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