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北影厂和八一厂同时上映,分别是由李纬和贾六主演。观众对此争议不断,李纬的表演被认为稳重扎实,但更多的目光却投向了贾六,许多人感叹:“这才是许茂老汉本人的模样!”
或许你对贾六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你一定记得那个总是弯着腰,手里拿着烟杆、充满西部农民气息的形象。贾六在演许茂时已经接近60岁,为了尽力演绎这一角色,他特意穿上了四川农民的粗布衣,跟村里的老汉们一起蹲在墙根下晒太阳,观察他们如何吐痰、如何卷旱烟,甚至模仿他们那种走路时略带僵硬的感觉。
电影中有一幕,许茂和四姑娘发生冲突后,他背对着她,站在门后偷偷抹泪。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单是他肩膀的颤抖和紧握的门框,观众便能感受到他心中深沉的痛楚。
但贾六的“老头”角色并非首次挑战。1953年,年仅31岁的他就出演了《智取华山》中的深山老人,尽管比剧组里的许多年轻人还要小,但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六爷”。1957年,他在电影《战斗里成长》里饰演赵老忠,一个在不到30分钟的戏份里就被地主逼死的老农,他死前紧握的拳头和那句“狗地主”的怒骂,深深打动了影院里的许多观众,许多老农甚至不禁流下了眼泪。
贾六的一生与“土”字有着紧密的联系。1922年,他出生在河北灵寿县的一个贫困家庭。16岁时,他跟随八路军,在火线剧社演戏。剧社里的许多演员后来都成了大导演或知名演员,比如崔嵬、凌子风、田华等人,贾六和田华搭过多次戏。
到了1940年,他考进华北联大的戏剧系,白天上课,晚上则在村里演话剧《白毛女》。每当喜儿一哭,台下的乡亲们便气愤地扔鞋砸“黄世仁”,贾六在后台紧张地攥着戏服,他明白,只有真实的演绎才能让乡亲们感同身受。
随后的岁月里,他加入了抗敌剧社,并与王心刚、张良等人成为好战友。其他演员都进了八一厂拍电影,而贾六却坚守话剧团,演出《战斗里成长》。每当排练到赵老忠被地主逼死的场景,台下的战士们都泪流满面,甚至有人劝他:“六哥,别太拼了。” 但他总是说:“咱演的是老百姓的苦,不真点儿,怎么对得起那些在战场上拼命的兄弟们?”
1980年代,贾六重返银幕,带来了许多经典作品。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他站在田埂上,夕阳映照下的他,弯腰,拿着烟杆轻轻敲打地面,那一幕深深刻在了每个观众的心里。许多人至今都记得他那种眼神——怯懦、倔强又带着深深的疼痛。
贾六的演技真切且朴实,像一位真正的老百姓,所有的情感都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理解。他在拍《人生》时,饰演的高玉德,站在窑洞前看着儿子高加林离去时的那份空洞眼神,也让人感同身受。
记得有一次,导演吴天明对贾六说:“六爷,您的眼神真能杀人。” 贾六笑了笑,回答:“哪有那么厉害,只是回忆起那时候在乡下,看着儿子要离开,心里不舍的样子。”
他这辈子过得低调,家里的相册中,他和田华、陈强等人的合影都被压在最底层。外孙刘帅良小时候问他:“姥爷,这些人是谁呀?”他总是回答:“都是以前一起演戏的伙伴。”直到刘帅良考上中戏,老师指着贾六的照片说:“这是你姥爷!他可是电影圈的大前辈。”这时,刘帅良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陪伴在身边的“普通”老爷子,曾是银幕上的一位大人物。
如今刘帅良自己也成了演员,他在《扫毒风暴》中的角色王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常说,演戏最重要的就是扎根生活,姥爷教给他这句话:“演农民就去地里刨三天土,演工人就去车间和师傅们唠五天嗑。”当年贾六在拍《战斗里成长》时,为了演好赵老忠,他就跟河北的老乡学了半个月纺线,手上磨出的茧子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
1987年,贾六决定息影,虽然他并不想停止演戏,但家里迎来了小外孙,他决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演戏是为了让观众感动,带娃是给家人当回事儿。”他常常这样说道。
即使如今银幕上的明星早已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当回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贾六饰演的许茂依然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那一刻,他站在夕阳下,烟杆轻轻敲打地面,仿佛在敲打每个观众的心,这大概就是一位好演员的魅力——他不需要自夸,角色早已替他讲述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