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戏台》,把陈佩斯从‘国民笑匠’摔成了‘自恋文青’。”
郭松民连开两炮:先批《戏台》只有小圈子牢骚、没有人民性;
再拿1949年的《二百五小传》和1964年的《舞台姐妹》作对照,直指陈佩斯等当代艺人“以惊人的速度堕落”。
一句话——过去艺人敢为苍生舍命,今天只会为台词争面子。
郭松民把话挑得很明:陈佩斯这次不是拍喜剧,是拍“小布尔乔亚诉苦片”。
电影里,五庆班为了“楚霸王不能改词”跟洪大帅死磕,哭天抢地,好像改了这句词天就塌了。
可放到1949年的《二百五小传》,同题材的袁少楼直接借戏骂汉奸,一句“我还以为你念东洋话念多了”把警察局长送进监狱,自己也被酷刑整到半死——人家争的是民族大义,不是自家招牌。
再看1964年谢晋拍的《舞台姐妹》:戏院老板逼春花演色情戏,春花宁肯挨揍也要唱“有骨气”的戏。
反观《戏台》,主角团把“老祖宗的规矩”挂嘴上,其实就是怕票友抢了饭碗。
郭松民说得直白:这不是骨气,是“精神贵族”护食。
数据也摆在那儿:豆瓣开分7.8,一星短评被狂踩,点赞最高的热评是“看哭!
艺人尊严不容践踏”。评论区前排全是“打工人共鸣”“领导太坏了”,可你再往下拉,真正干剧场的留言只有一句——“我们天天改词儿,没见谁饿死”。
说白了,感动的不是戏班,是写字楼里怕被优化的白领,把《戏台》当成了自己吐槽老板的投影布。
郭松民最狠的一句话是:“当艺人把尊严定义为‘不能改一句台词’,离老百姓就真的远了。”
过去艺人敢拿命挡枪口,现在只敢拿情怀挡差评。舞台没变,变的是人。
郭松民把《戏台》骂成“小圈子自恋”,可真正该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还愿意为小圈子买单?
豆瓣7.8分、票房破5亿,说明观众并不缺共鸣,缺的是共鸣的方向。
当打工人在弹幕里刷“领导太坏了”,他们真的在心疼戏班吗?
不,他们在心疼自己那点随时被剥夺的“话语权”。可一旦话语权只用来捍卫“我”的台词、而忘了台下还有千万个买不起票的普通人,它就自动降级成“精神撒娇”。
于是尴尬的一幕出现了:陈佩斯在电影里哭喊“艺人尊严”,观众在影厅里哭喊“打工人尊严”,两边都在自怜,却没人问一句——这尊严到底该拿来换什么?